第3章 CHAPTER 3 甲 骨 江 湖 在“古文字学”江湖中有一批侠客,他们身怀绝技,以“为往圣继绝学”为己任; 他们淡泊宁静,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毅力; 他们求真求实,以“文章不写半句空”自勉。在古文字学江湖中有一个学派——甲骨学派,虽然不大,但是足够让人肃然起敬。从1899年王懿荣辨识出商代晚期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开始,到早期研究甲骨文的刘鹗、孙诒让,再到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再到甲骨四少(唐兰、容庚、柯昌济、商承祚),以及王襄、胡厚宣、于省吾等,一代代甲骨学人,在古文字江湖中开宗立派,尊承前贤、开慈后学,学术传承薪火不断,为中国甲骨学研究作出了卓越贡献,推动着甲骨学不断地登峰造极。本章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甲骨江湖中的绝顶高手,学习他们板凳坐得十年冷,淡泊宁静,求真求实,刻苦钻研的精神; 了解甲骨江湖中的知名门派,学习他们苦修技艺,钻研最古老秘籍,代代薪火相传的良好门风。同时,为了清楚地了解甲骨江湖中的学术传承,根据目前获得的师承关系信息,构建甲骨学人师承知识图谱,直观生动地呈现甲骨江湖中的师承谱系。 3.1甲骨之父 19世纪末,古董商将一些有字的甲骨运至京津等地贩卖,这引起了金石学家王懿荣、王襄等人的注意,1899年王懿荣开始大量购藏和研究甲骨。同年,王襄与孟定生在天津也开始购藏甲骨文。 王懿荣是发现、收集和研究甲骨文第一人,国际上把他发现“龙骨”刻辞的1899年作为甲骨文研究的起始年。王懿荣首先发现甲骨文,并第一个断定甲骨上的文字是商代古文字,被后人称为“甲骨学之父”,“甲骨学”也由此逐渐形成了一门国际性学科。1900年秋王懿荣殉难,未能对甲骨文展开系统的研究,这是甲骨文研究领域的一大憾事。 3.2甲骨的购藏和拓荒者 刘鹗是最早购藏甲骨的学者之一,共收藏甲骨5000多片,其中包含1900年秋王懿荣殉难后,在1902年购得王懿荣所藏约1500片甲骨的大部分。1903年刘鹗认定甲骨文属于商代遗物,是“殷人刀笔文字”,并从搜集到的甲骨片中精选墨拓了1058片,出版了我国甲骨学史上第一部著录书——《铁云藏龟》,使甲骨文由只供少数学者在书斋里观赏的古董,变为可以研究的珍贵史料,由此扩大了甲骨文的流传范围,推动了甲骨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王襄是最早购藏甲骨的学者之一,对于甲骨文不仅有鉴定、购买之功,还有多部著述传世。他于1920年出版的《簠室殷契类纂》是甲骨学史上的第一部字汇,于1925年出版的《簠室殷契征文》公布了其收藏的五千多片甲骨中的精品。此外,还著有《簠室殷契征文考释》《殷代贞史待征录》等多部甲骨文研究专著。王襄是甲骨文研究的先驱,有开创之功。 孙诒让是最早考释甲骨文的学者之一,他于1904年出版的《契文举例》是甲骨学史上第一部研究著作。孙诒让考释的字共有185个,既释文字又考制度,开了古字考释与古史考证相结合的先例。1905年出版的《名原》综贯音、形、义,从商周文字辗转变易之轨迹,探明古文字的源流,并开启了用甲骨文考证古文字的先河,被誉为“划时代的作品”。孙诒让也是甲骨文研究领域里的一位开山大师。 3.3甲骨四堂 著名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甲骨学家的时候写下“甲骨四堂,郭董罗王”的名句。因为中国近代四位研究甲骨文的著名学者字号中均含有“堂”而得名。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字鼎堂。唐兰曾评价他们的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 3.3.1罗王之学 罗振玉和王国维亦师亦友,还是儿女亲家,后期虽因儿女问题产生了一些矛盾,但是他们及他们培养的一批弟子对于甲骨购藏、公布和研究成果,代表了殷墟科学发掘以前甲骨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因此早期的甲骨学研究被后人称为“罗王之学”。 罗王还培养了一批在甲骨学界颇具影响的弟子。罗振玉培养了商承祚 、柯昌济 、关葆谦; 王国维在北京大学国学门培养了容庚、商承祚 、董作宾、丁山,在清华国学院培养了徐中舒、姜亮夫、戴家祥、朱芳圃等。唐兰虽然没有直接在罗王门下受教,但是也曾得到他们的指点。郭沫若步入甲骨学堂也是因罗振玉的《殷墟书契考释》指引。其中,容庚 (字希白) 、商承祚 (字锡永) 、柯昌济 (字纯卿) 、唐兰(字立庵)在甲骨文方面的造诣很高,1923年王国维为商承祚《殷墟文字类编》作序时称: “今世弱冠治古文字学者,余所见得四人焉: 曰嘉兴唐立庵友兰,曰东莞容希白庚,曰胶州柯纯卿昌济,曰番禺商锡永承祚。”给予四人很高赞誉,当时四人均20多岁,被人们称为“甲骨四少”。罗王传人如图31所示。 图31罗王传人 1. 罗振玉 1894年罗振玉曾在刘鹗家中当过家庭教师,其长女罗孝则嫁给弟子刘大绅为妻,1902年在刘鹗家中初见甲骨墨本,劝刘鹗编印《铁云藏龟》,且代为撰写序文,从此与甲骨文结缘。从1906年开始购藏甲骨,以一人之力购藏甲骨三万片以上,并亲自访求,判明甲骨的真实出土地——小屯。先后编印《殷虚书契前编》《殷虚书契菁华》《铁云藏龟之余》《殷虚书契后编》《殷虚古器物图录》《殷虚书契续编》等重要书籍; 考释出大量单字,出版的《殷商贞卜文字考》释出单字近三百个,《殷虚书契考释》中释出单字近五百个,其中大多得到学界认可; 未释别的卜辞中的千余字编成《殷虚书契待问编》,供大家探讨; 首创了对卜辞进行分类研究的方法,《殷虚书契考释》将卜辞分为卜祭、卜告、卜出入、卜田渔、卜征伐、卜禾、卜风雨等类别,为后世的甲骨分类研究开创了先例。罗振玉为甲骨文的搜集、保藏、拓印、流传和考释作出了巨大贡献,为甲骨文研究提供了无数真实史料。 2. 王国维 1911年王国维携全家随罗振玉东渡日本,侨居四年有余,在这期间开始研究甲骨文字,成为将甲骨学由文字学演进到史学的第一人。王国维编撰、姬佛陀具名的甲骨著录《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公布了刘鹗旧藏甲骨,为学术界提供了不少重要资料。王国维在甲骨文字考释方面多有发明,具有参考价值的论著不少,《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考释》《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等代表了甲骨学研究早期的最高水平。王国维用甲骨文材料研究商代历史和典章制度,极大地提高了甲骨文的学术价值,如《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殷周制度论》《殷虚卜辞中所见地名考》《殷礼征文》等。1925年出版的《古史新证》提出了著名的“二重证据法”,标志着从“文字时期”进入了“史料时期”,将地下的材料甲骨文同中国历史古籍对比,用卜辞补正了书本记载的错误,而且进一步对殷周的政治制度作了探讨,得出崭新的结论。他的考证方法极为缜密,因而论断堪称精审,成为公认的学术主流。郭沫若在《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中说: “我们要说殷墟的发现是新史学的开端,王国维的业绩是新史学的开山,那是丝毫也不过的。”王国维还是最早进行甲骨断片缀合工作的学者之一,缀合工作是甲骨学研究必须进行的基础工作,不少学者在其启发下,缀合甲骨取得了成绩,为甲骨学和商史研究提供了一批完整的资料。 3.3.2董作宾 董作宾于1917年经著名教育家张嘉谋 引荐考入开封育才馆读书,初步接触到甲骨文,从此与甲骨文结缘; 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师从王国维。董作宾在1928—1934年间,八次主持或参加殷墟的发掘工作,整理了大批甲骨文,为甲骨学和殷商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科学发掘资料,是我国甲骨学和考古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于1933年发表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创立了甲骨断代学,是中国甲骨文史上划时代的名著,将甲骨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阶段。1945年出版的《殷历谱》形成了对殷商时期的历法、礼制等的独到见解,大大推进了甲骨文研究。1948年,任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并在同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同年年底董作宾随研究院和大批文物迁往台湾。他将殷墟科学发掘所得甲骨文整理编著为《殷虚文字甲编》《殷虚文字乙编》,开创了著录科学出土甲骨的新体例。到台湾后董作宾仍然关心着国内外甲骨学研究的状况和未来发展,他在《殷虚文字甲编》自序及其他的著作中提出的一些甲骨学研究设想,如今有些已经完成或者正在开展。董作宾建立了甲骨学的科学研究体系,是甲骨学史上划时代的一代宗师。 董作宾到台湾后培养了知名弟子金祥恒; 严一萍从大陆入台后得到董作宾赏识并出入台湾大学董作宾研究室,获得了研究甲骨文的极佳的条件,成为一位甲骨文大家; 朱歧祥、蔡哲茂是董作宾的再传弟子,他们和他们的弟子(如林宏明等)活跃在甲骨文研究的舞台上,与大陆甲骨文学者开展着广泛交流与合作。董作宾先生传人见3.6节。 3.3.3郭沫若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这是著名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郭沫若于1959年考察殷墟时留下的著名诗句。郭沫若才华横溢,知识渊博,不仅是我国著名的诗人、作家、剧作家,还是享誉海内外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在甲骨文、金文和古文字学等领域取得辉煌成就。 郭沫若1928年东渡日本,于1929年开始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1937年7月回国,在这期间完成了一系列在学术史上有重大影响的著作,包括《甲骨文字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卜辞通纂》《殷契粹编》等。其中《卜辞通纂》《殷契粹编》直到今天对甲骨学和商史研究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新中国成立后,他主编的《甲骨文合集》是传世甲骨的集大成著录,为甲骨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甲骨文资料的搜集和公布作出了极大贡献。郭沫若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研究甲骨文,在文字考释中屡创新说,体现在蜚声中外的《卜辞通纂考释》《殷契粹编考释》和《甲骨文字研究》等书中,在甲骨文字考释方面成就卓然。在分期断代、断片缀合、残辞互补、卜辞文例等方面的研究也作出了不少发凡起例的贡献。《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十批判书》《奴隶制时代》等书是其利用甲骨文资料研究商代社会历史的成果,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把古文字学和古史研究结合起来,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基础。人们评价他是“继鲁迅以后,我国无产阶级文化战士和文化战线上的又一面旗帜”。 3.4甲骨五老 “甲骨五老”指继“甲骨四堂”之后为甲骨学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五位学者——唐兰、于省吾、商承祚、胡厚宣、陈梦家。他们在“甲骨四堂”研究的基础上,把甲骨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3.4.1唐兰 唐兰是深得王国维称许的“甲骨四少”之一,于1920年入无锡国学专修馆深造,师从学贯中西的学者唐文治。在无锡求学期间,初识甲骨文,之后研究罗振玉的考释,依《说文》体例编次,并有所订正,获得罗振玉称许,罗将其引荐给王国维,从1922年始,得到王国维的多次悉心指导和帮助,他们虽无师生关系,但唐兰对罗、王以师视之。 唐兰治学严谨,在古文字学、青铜器学、古代史、音韵学和文字改革等领域颇有建树,对甲骨学的发展也作出了杰出贡献。《殷虚文字记》是唐兰早期甲骨文字研究成果的汇集,共考释甲骨文字一百多个,在文字的释读和研究方法上成就非凡。《古文字学导论》是现代中国文字学理论的开山之作,提出用自然分类法和偏旁分析法研究古文字,唐兰著有《甲骨文自然分类法简编》等。唐兰还将王懿荣后人甲骨拓本两册及辅仁大学图书馆旧藏甲骨拓本一册,这三册资料去其重复,整理出当时未见著录的甲骨108片,编成《天壤阁甲骨文存》,为甲骨学研究提供了一批新鲜资料。甲骨文字的考释,以唐兰的贡献为最大,古文字学所用的两种方法——自然分类法和偏旁分析法,均由唐兰发现,前者打破了许慎《说文解字》所用的分类方法,后者对于文字的认识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对古文字学(包括甲骨文)的发展和提高有深远的影响。 唐兰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桃李满天下,他的大半生都是在大学讲坛上度过的。我国文字、语言、文学、历史、考古各个领域的著名学者,如胡厚宣、陈梦家、李埏、汪曾祺、朱德熙、张政烺、邓广铭、杨向奎、殷焕先、王玉哲、李孝定、李荣、高明、裘锡圭、郝本性等,有的出其门下,有的与他有过密切学术交往,都曾受过他的教益,其学术活动影响了数代学者。唐兰传人如图32所示。 图32唐兰传人 3.4.2于省吾 于省吾治学严谨,堪称“醇儒”。1931年“九·一八” 事变前,迁居北京,开始搜集商代甲骨文、商周时代的古器物,近40岁才开始研究古文字。于省吾凭着深厚的古典文献功底及古文字学基础在1940—1943年间连续出版的考释甲骨文的专著《双剑誃殷契骈枝》共计三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考释出或纠正补充过去不识及误释的一百余字,是继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以来释读甲骨文字最多的著作,以释字精审为人称道,在同行中崭露头角。1979年,他总结40多年的甲骨文研究经验著有《甲骨文字释林》,用“分析偏旁以定形,声韵通假以定音,援据典籍以训话贯通形与音”(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等科学方法,新释或纠正前人误释及前人已释而不知其造字本义者三百字左右,论证简洁严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释读甲骨文字最多的学者。此外,其善用古文字校订典籍,与王国维都是“新证派”代表,在古籍校订、先秦诸历史问题研究方面的成就也非常卓著。 于省吾门下弟子的水平都很高,如姚孝遂、陈世辉、张亚初、林沄、汤余惠、黄锡全、何琳仪、曹锦炎、吴振武。再传弟子们众多,如姚孝遂的再传弟子刘钊、王蕴智、董莲池、黄德宽、李守奎、周宝宏等,林沄的再传弟子李天虹、白于蓝、张世超、蒋玉斌、周忠兵等,吴振武的再传弟子徐在国、冯胜君、吴良宝、何景成、单育辰等。于省吾传人如图33所示。 图33于省吾传人 3.4.3商承祚 商承祚是深得王国维称许的“甲骨四少”之一,是“罗王之学”的正印传人。1921年秋,其父将他从南京家中送往天津,拜著名学者、甲骨文和金文专家罗振玉为师,在罗师的指导下,钻研甲骨文、金文,编撰一部甲骨文字典《殷虚文字类编》(14卷)。王国维为之作序,称该部书“精密矜读,不作穿凿附会之说”,并赞曰: “锡永此书,可以传世矣!”1923年其父花重金将该书木刻问世,销路甚好,21岁的商承祚因此书成名。《殷虚文字类编》问世后,他经北京大学马衡教授介绍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为研究生,师从王国维,与容庚同学,但他尚未毕业就出来工作了。1948年秋商承祚到中山大学任教,与容庚一起创立了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室,是中国高等学校第一所古文字研究室。商承祚21岁成名,在治学和学术研究方面不仅继承罗振玉的治学精神,还接受王国维的治学方法,在古文字研究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专著和论文向为海内外学者所重,素负盛名。除了《殷虚文字类编》,还有《福氏所藏甲骨文及考释》《殷契佚存及考释》(上、下)都是研究甲骨文的代表作。此外,商承祚在金文、楚竹简、书法等方面也造诣颇深,是楚文化、楚帛书、楚简研究的重要奠基人。 商承祚从1956年开始指导研究生,1981年成为国务院首批博士生导师。与容庚在中山大学相继招收了曾宪通、夏渌、张振林、孙稚雏、陈炜湛、刘雨、陈抗、张桂光、陈初生、唐钰明等人为徒。黄文杰、陈伟武、刘昭瑞、谭步云、杨泽生等人为容、商二老的再传弟子。现在的中山大学古文字学研究室,以陈伟武先生为核心,还有陈斯鹏等青年才俊。商承祚传人如图34所示。 图34商承祚传人 3.4.4胡厚宣 “堂堂堂堂,郭董罗王,君不见,胡君崛起四君后,丹甲青文弥复光。”(陈子展《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序》)继甲骨学“四堂”之后,胡厚宣为甲骨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在研究甲骨文的领域有“四堂一宣”之说。 1934年胡厚宣从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后,被选入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参加了第10次和第11次殷墟科学发掘工作之后,转而整理1~9次发掘所得甲骨,并步入了甲骨学和史学研究的殿堂,为《殷虚文字甲编》作释文。之后胡厚宣参加约15次发掘所得甲骨的整理工作,包括有名的127号坑甲骨,创造分期分类的甲骨著录体例,擅长结合遗址、遗物和殷商史进行甲骨文研究,著有《甲骨学商史论丛》《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甲骨续存》《苏德美日所见甲骨集》《五十年甲骨学论著目》《五十年甲骨文发现的总结》《殷墟发掘》及《古代研究的史料问题》等,在搜集、整理和刊布甲骨文资料方面成绩斐然,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熟悉甲骨文资料的人。胡厚宣总编的《甲骨文合集》是甲骨学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巨著,使他成为现代“中国甲骨文研究的第一人者”。甲骨学研究的发展史中的近60年是与胡厚宣所作出的贡献分不开的,胡先生被国内外学术界誉为继四堂等前辈学者之后的甲骨学一代宗师。 胡厚宣不负郭沫若生前要他“大力培养接班人”的嘱托,身体力行,培养了一批甲骨文研究的弟子,如裘锡圭、齐文心、范毓周、宋镇豪、王宇信等,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一代甲骨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其中王宇信为中国社科院的荣誉学部委员,宋镇豪是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注: “学部委员”相当于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再传弟子喻遂生、黄天树、张玉金、陈剑、沈培、李宗焜、李家浩、胡平生、李均明等,都是活跃于甲骨江湖的高手。胡厚宣传人如图35所示。 图35胡厚宣传人 3.4.5陈梦家 陈梦家16岁师从徐志摩和闻一多学习写诗,不到20岁出版《梦家诗集》后成名,在20世纪30年代名气很大,曾与闻一多、徐志摩、朱湘一起被称为“新月诗派的四大诗人”。1932年起从事甲骨文的研究,1934—1936年在燕京大学研究所师从容庚读古文字研究生,以分析文字和卜辞中的礼俗为切入点,到1940年的短短几年间便写了《古文字中之商周祭记》《史字新释》《史字新释补记》《释冎》《释底渔》《述方法敛所摹甲骨卜辞》《述方法敛所摹甲骨卜辞补》等文,在文学考释和古代礼制的研究方面颇有建树,这些文章直到今天仍很有价值。之后从断代着手,全面研究卜辞,先后写了《祀周与农业》《甲骨断代与坑位》《殷代卜人篇》《商王庙号考》等4篇有关甲骨断代的文章,将甲骨文分期断代研究引向深入。于1954年完成、1956 年出版的《殷虚卜辞综述》全面总结了甲骨学研究60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他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甲骨文资料,对前人和今人的各种成说进行了补充和修正。他结合自己的研究,对与甲骨学有关的整治占卜、卜法文例、分期断代、文字文法、历法天象、方国地理、先王先妣、农业、宗教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论述,这部70万字的巨著被誉为甲骨学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把我国甲骨文研究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高度”,对研究古代史地、语言文字和考古学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国内外都有较大的影响。陈梦家补充并纠正了董作宾的甲骨断代观点,提出“三个标准”和“九期分法”的主张,对断代研究具有重大贡献,基本上解开了文武丁时代卜辞的迷。凭着开阔的眼界和新颖的方法,陈梦家不仅在甲骨研究方面,在青铜器、汉简等方面的研究同样取得超过前人的卓越成果。 陈梦家的《殷虚卜辞综述》是初学者的入门教科书,不少人就是从此书获得甲骨学基础知识,逐步步入甲骨学堂奥的;它为新中国甲骨学研究队伍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3.5国内主要研究机构 3.5.1中国社会科学院 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中国科学院独立出来,成为中国文科的最高科研机构, 郭沫若任中国科学院的首任院长。独立前,掌门郭沫若手下高手云集,“甲骨五老”中的陈梦家来自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即现在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可惜在1966年,时年55岁的陈梦家离世。在陈氏离世20多年后,考古所的“武林秘籍”《殷周金文集成》共十八册面世。现在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设有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自1950年迄今仍在继续着殷墟考古发掘,在安阳设有考古工作站,梁思永、郭宝钧、夏鼐、苏秉琦、安志敏、张长寿、王世民、张亚初、刘雨、郑振香、杨锡璋、刘一曼、王巍、曹定云、林沄、何毓灵、徐良高 、严志斌 、唐际根、冯时等众多知名学者仍在或曾在考古所工作过。“甲骨五老”中的胡厚宣是中国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即现在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的擎天柱,主编的武林秘籍《甲骨文合集》共十三册,是甲骨学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巨著; 历史研究所在1954年成立先秦史组,1978年改组为先秦研究室,尹达、胡厚宣、顾颉刚、李学勤、刘起釪、周自强、杨升南、宋镇豪等知名学者及一批甲骨学殷商史和先秦典籍专家在此工作。1992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文殷商史研究中心成立,在宋镇豪的带领下,王震中、刘源、徐义华、王泽文、孙亚冰、张翀 、马季凡 、刘义峰等学者不断整理出版殷周甲骨文材料,《甲骨文与殷商史》已成为海内外甲骨学与殷商史研究的高水平学术出版物。此外,孟蓬生、王志平、肖晓晖等坐镇中国社科院的语言研究所,主要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古文字和出土文献。 3.5.2清华大学 2009年11月1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恢复成立,其前身是1926年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前身)开办的国学研究院,当时请来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四位大师。王国维在此培养了徐中舒、姜亮夫、容庚、戴家祥等,不过当时的清华学堂国学研究院仅历时四年,1929夏遂告结束。2004年李学勤从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所退休后,回到母校清华大学,2008年9月成立了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各路高手从四面八方奔赴掌门李学勤麾下,于是清华大学有了黄德宽、赵平安、李均明、廖名春、彭林、赵桂芳、李守奎、沈建华、刘国忠等多位有影响的专家,并培养了一批新时代的学者,他们长期从事甲骨、金文、简帛等出土文献的整理、研究与保护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不定期发行《出土文献》与《清华简研究》。清华大学甲骨文研究团队如图36所示。 图36清华大学甲骨文研究团队 3.5.3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在1949年前后有一代宗师“甲骨五老”中的胡厚宣坐镇,1956年胡厚宣调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复旦大学古文字学有吴浩坤、朱顺龙等延续了胡先生的学统。裘锡圭当年考上了胡先生的研究生,亦随师进京,毕业后任教于北京大学,让北京大学成为国内古文字学的重镇。2005年裘锡圭带着沈培、陈剑一众弟子回到母校(注: 裘锡圭于195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 历史系)组建了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当时流传着一句话: “裘先生一个人带走了北大的一个专业。”“甲骨五老”中于省吾的再传弟子刘钊出任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设“先秦秦汉出土文献”“敦煌文献”两个研究室,分别侧重先秦秦汉时期和敦煌出土文献的研究,且研究内容都包含对当时使用的文字的研究,施谢捷、汪少华、陈剑、蒋玉斌等学者在该中心开展研究,不定期发行《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复旦大学甲骨文研究团队如图37所示。 图37复旦大学甲骨文研究团队 3.5.4北京大学 1921年底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成立,1922年王国维受聘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培养了容庚、商承祚、董作宾、丁山等弟子。“甲骨五老”中的唐兰曾是北京大学教授,代理中文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进入故宫博物院工作。唐兰的学生朱德熙、高明,胡厚宣的学生裘锡圭,以及后来的李零、李家浩、朱凤瀚等引领着北京大学开展着古文字学研究。以裘锡圭为代表,培养了沈培、黄天树、张玉金、喻遂生等高徒,分别到香港中文大学、首都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学校开宗立派,开展古文字和出土文献研究。如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延续着古文字学的传统,董珊、韩巍、陈侃理等后起之秀也有所成就。 3.5.5首都师范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的黄天树是裘锡圭的弟子,他于1985年在北京大学师从裘锡圭开始甲骨文研究之路,出版了《殷墟王卜辞的分类与断代》《甲骨金文论集》《黄天树古文字论集》《甲骨拼合集》(主编)等一系列学术专著,是当今国内甲骨学领域影响重大的著名学者。2012年8月,在首都师范大学甲骨文研究中心,黄天树带领着他的弟子李爱辉、刘影、莫伯峰、李延彦、何会、吴丽婉、王子杨等,“玩”着“拼图猜谜”游戏,让首都师范大学成为国内研究甲骨缀合的主要机构,从2010年至今,团队的成果——《甲骨拼合集》已出版五集,共拼缀甲骨达1206则,让甲骨学研究不断有新材料出现。2011年起,黄教授带领学生开始编纂《甲骨文大系》,这是继《合集》之后的又一次大型编纂工程,全书8开大册,预计共73册,由“图版(拓本和摹本)”“释文”“索引”三部分组成。这套书出版后将是迄今为止所收甲骨拓本和摹本数量最多、字形最清晰、拓影最完整的甲骨著录书,更是最新科研成果的集纳,将代表目前甲骨文研究的新高度。 3.5.6吉林大学 “甲骨五老”之一的于省吾“坐镇”于吉林大学。1983年8月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在于省吾、金景芳两位著名学者及当时历史系主任张忠培教授的努力下,创建了古文字研究室,于省吾在这里培养了姚孝遂、陈世辉、张亚初、林沄、汤余惠、黄锡全、何琳仪、曹锦炎、吴振武等弟子,他们个个都身怀绝技,曾担任或仍担任重要职务。再传弟子中,姚孝遂的弟子刘钊、王蕴智、董莲池、黄德宽、李守奎、周宝宏等在复旦大学、郑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开宗立派,颇有影响; 林沄的弟子有李天虹、白于蓝、张世超、蒋玉斌、周忠兵等,其中,蒋玉斌是首个破译单个甲骨字获得10万元奖励的学者; 吴振武的弟子有徐在国、冯胜君、吴良宝、何景成、单育辰等,其中,冯胜君是现在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的掌门人。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对古文字学的研究水平居于全国的前列,它是全国具有重大学术影响的古籍研究所之一。 3.5.7中山大学 甲骨四少中的容庚、商承祚是罗王的弟子,除了一同在北京大学国学门求学外,两人长期共事于中山大学,1963年共同成立了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室,是中国高等学校第一所古文字研究室。容庚、商承祚共同坐镇于中山大学,容庚精于青铜器与金文研究,商承祚则以甲骨文研究出道,此后则成为楚文化、楚帛书、楚简研究的重要奠基人。容庚、商承祚在中山大学相继招收了曾宪通、夏渌、张振林、孙稚雏、陈炜湛、刘雨、陈抗、张桂光、陈初生、唐钰明等人为徒,夏渌去武汉大学开宗立派; 黄文杰、陈伟武、刘昭瑞、谭步云、杨泽生等人为容、商二老的再传弟子。弟子和再传弟子大多留在了中山大学,让中山大学成为古文字研究的重镇。现在的再传弟子陈伟武是中山大学古文字学研究室的掌门人。师从曾宪通、陈伟武的陈斯鹏以及其他青年才俊正在成长,一代代薪火相传,传承着容、商二老的衣钵。 3.5.8安阳师范学院 安阳师范学院坐落于甲骨文的故乡安阳,浸润在殷商文化之中,1985年成立了殷商文化研究班,邀请当时国内甲骨学研究的著名专家胡厚宣、李学勤、田昌五、李民、赵诚、王宇信等来校任教,在甲骨学界多年的悉心指导下,培养出以郭青萍、聂玉海、郭旭东、李雪山、韩江苏、刘永革等为骨干的研究队伍,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郭旭东、韩江苏等在历史与文博学院,带领着一个团队主要从事商史、甲骨文考释和考古等研究和工作,其负责的《殷都学刊》发行到近二十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一定的声誉,吸引着国内外一批著名的甲骨文与殷商史研究的学者; 并且为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建设和布展方案、殷墟博物馆筹建等做了大量工作,与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博物苑共同成立“汉字文化传承创新联盟”,建立了“汉字文化体验与研究中心”,形成了汉字文化“参观—考察—体验”一站式服务。刘永革在计算机学院带领团队在甲骨文研究方法上大胆创新,将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应用到甲骨学研究中,具备了在甲骨学研究方面的独特优势。如今该团队——甲骨文信息处实验室已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镇豪的指导下,在甲骨文研究信息化方面取得了飞速发展。“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面向全球公开发布的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殷契文渊”,为甲骨学者和全世界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免费获取甲骨文资料的互联网窗口。 甲骨四堂、甲骨五老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们遍布全国多所高校,不断培养着甲骨文等古文字的接班人,让冷门学科得以不断传承。除了上述八所院校外,还有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安徽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在开展甲骨文研究工作。 3.6中国台湾的甲骨学高手 1948年国民党开始撤退到台湾,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寻址于台湾南港,将1928年派董作宾调查殷墟以来所发掘的甲骨总计24906片(包括YH127坑出土甲骨17096片)全部运到了台湾保存,因此台湾甲骨文研究有丰富的资料。1948年年底董作宾、石璋如迁往台湾,1949年屈万里、李孝定迁去台湾,1950年严一萍到达台湾。 董作宾到台湾后培养了知名弟子金祥恒。金祥恒一生致力于甲骨文研究,增补修订孙海波的《甲骨文编》,完成《续甲骨文编》; 发表了与甲骨文有关的上百篇论文,有很多论点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编辑出版了《中国文字》52期,汇集的论文与殷商甲骨文有关,许多台湾学者的文章都曾在该刊刊载,对国际甲骨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金祥恒培养出朱岐祥、蔡哲茂等知名甲骨学者。 屈万里一生致力于教学及中国古代经典文献和甲骨学研究,著有40余万字的甲骨学研究代表性著作《殷虚甲骨文甲编考释》,书中辨字义,译文辞,精博详密地进行考释,新认及订正旧说70余字,还收录了比较罕见的鹿头骨刻辞、人头骨刻辞的拓片,还注意到甲骨文的行文惯例等,成为甲骨学的必备书籍之一。 严一萍入台后,第一时间带着自己研究甲骨文的成果《殷虚医征》一书求见董作宾,得到董作宾赏识,并出入台湾大学董作宾研究室,为其研究甲骨文创造了极佳的条件; 严一萍在台北创建成立艺文印书馆,董作宾担任发行人,该书馆出版了多部甲骨学著作。严一萍关于甲骨文的著作较多,影响较大的《铁云藏龟新编》收录了清晰的拓片,并且缀合了不少可缀之版,让这部最早的甲骨学专著更适合读者阅读; 其次,《甲骨缀合新编》与《甲骨缀合新编补》在甲骨缀合方面贡献颇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甲骨学》是一部谈论如何研究甲骨的书籍,告诉读者如何研究甲骨文,为初学者提供了一条窥探甲骨学奥秘的途径。 台湾研究甲骨学的学者还有李孝定、张秉权等,张秉权缀合《殷虚文字乙编》而成《殷虚文字丙编》,李孝定著有《甲骨文字集释》,石璋如著有《甲骨坑层之一》《甲骨坑层之二》等。现在包括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台湾东海大学等多所机构都有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并培养甲骨文硕士、博士研究生(如知名的甲骨学和古文字学者朱歧祥、李宗焜、蔡哲茂、林宏明、魏慈德、张惟捷等)。台湾专门研究甲骨的学者虽不多但各有建树,两岸甲骨文研究领域的交流也从未中断。台湾的甲骨研究团队如图38所示。 图38台湾的甲骨研究团队 3.7林立海外的甲骨学高手 如今甲骨学已成为一门举世瞩目的国际性显学,这与海外学者的探索也是密不可分的。据董作宾、胡厚宣的《甲骨学年表》记载,英国的库寿龄和美国的方法敛是最早接触和收购甲骨文的外国人,他们收购的甲骨大都转售给英美国家的博物馆和一些教会学校。 在收购甲骨的外国人士中,加拿大传教士明义士收购约5万片甲骨,收购数量最多,他也是欧美学者中研究甲骨文最著名的。他所藏的甲骨在他返回加拿大时被带走了一部分,大部分都留在了中国,这些甲骨收藏在故宫博物院、山东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他逝世后,其夫人和儿子把这些甲骨捐赠给安大略皇家博物馆,后由台湾学者许进雄先生把相关信息整理出版。明义士与我国著名甲骨学家容庚、商承祚、于省吾等人更是保持着长期的密切联系,经常交流交换甲骨文资料,探讨学术方面的问题。他在甲骨文字研究、辨伪、校重、缀合方面颇有成就,《殷虚卜辞》《殷虚卜辞后编》《柏根氏收藏甲骨文字》《中国商代之卜骨》《商代的文化与宗教思想》《中国古代之上帝》等是其重要研究论著。曾毅公在他的影响指导下,致力于甲骨学研究,在甲骨缀合方面取得卓越成就,出版了《甲骨缀存》《甲骨缀合编》等著作。加拿大华裔学者许进雄有《殷虚卜辞后编》《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明义士旧藏甲骨文字》《怀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等著作。 林泰辅在文求堂见到甲骨实物和有关书籍,是最早接触甲骨文的日本学者。1909年起著有《清国河南汤阴发现之龟甲兽骨》、《龟甲兽骨文字》二卷、《殷虚遗物研究》等。日本侵华期间收集甲骨和研究的人日益增多,如弥三郎的《书道》、原田淑人的《周汉遗宝》、梅原末治的《河南安阳遗宝》、贝冢茂树的《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甲骨文字》、贝冢茂树和伊藤道治合著《甲骨文断代研究之再检讨》、白川静的《甲骨文的世界》,以及岛邦男的《殷墟卜辞研究》《殷墟卜辞综类》《甲骨文同义举例》等。同时还出现了伊藤武敏、林巳奈夫、松丸道雄、高岛谦一等学者。1952年成立的甲骨学会,有会员200多人。 美国传教士方法敛在华期间大量搜求甲骨,而且倾力摹写、研究,1906年发表的《中国早期书写》中介绍了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还著有《甲骨卜辞》《甲骨卜辞七集》《金璋所藏甲骨卜辞》等。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学者们开始认识到中国出土文物与文献的重要性,并开始研究甲骨文,加州大学的基德炜发挥了开拓者的作用,著有《商代史料》,是美国研究甲骨学的先锋。华裔学者周鸿翔也著有《商殷帝王本纪》《美国所藏甲骨录》等。 此外,英国的库寿龄1900年首次收购甲骨,是最早收藏甲骨的外国人,藏品收录于《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 英国人金璋、吉卜生等也收购并收藏甲骨。法国雷焕章长期从事甲骨学研究,著有《法国所藏甲骨录》《德瑞荷比所藏一些甲骨录》《甲骨文集书林》等,韩国尹乃铉著有《商王朝研究——甲骨文的应用》《商周史》等。在1999年甲骨文发现100周年的时候,宋镇豪、常耀华统计,分布于加拿大、日本、美国、韩国、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瑞典、澳大利亚等14个国家的502名海外学者在研究甲骨学。国外学者对甲骨文的研究,让甲骨学成为一门国际性显学,推动了甲骨学的国际交流和深入研究。 3.8本章小结 从1899年清末学者王懿荣发现甲骨文至今已逾两个甲子,一代代甲骨学人以“为往圣继绝学”为己任,尊承前贤、开慈后学,学术薪火不断,世代相传,一代代学人承继前贤、青出于蓝。 哈佛大学的著名华裔学者杜维明教授指出: “中国学术的大发展离不开学术谱系的建构,学术大师的出现更离不开学术的薪火相连。” 本章在认识国内外甲骨学领域知名学者、重要研究机构的同时,从师承关系构建了一些知名学者的学术传承图谱,直观、生动地呈现甲骨江湖中的学术传承。 习题3 (1) 后人称为“甲骨学之父”。 (2) 1904年出版的是甲骨学史上第一部研究著作。 (3) 甲骨四堂分别是、、和。 (4) 甲骨四少分别是、、和。 (5) 甲骨五老分别是、、、和。 (6) 四堂一宣中的“宣”指。 (7) 将甲骨学由文字学演进到史学的第一人是。 (8) 建立了甲骨学的科学研究体系,是甲骨学史上划时代的一代宗师。 (9) 胡厚宣总编的是甲骨学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巨著,使他成了现代“中国甲骨文研究的第一人者”。 (10) 加拿大传教士收购约5万片甲骨,是收购最多的,也是欧美学者中研究甲骨文最著名的人。 (11) 谈谈刘鹗对甲骨文研究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12) 甲骨四堂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13) 什么是罗王之学? (14) 在甲骨缀合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有哪些学者? (15) 根据提供的甲骨学人师承数据,在Neo4j图数据库中搭建甲骨学人师承关系知识图谱,借助该图谱了解图数据库的基本功能和简单操作,操作步骤如下: ① 搭建环境。 安装Java JRE,并配置Java开发环境; 安装Neo4jcommunity3.5.6chs; 安装The Smart Importer for Neo4j。 ② 在Excel表中建立甲骨学人节点,以及学人与学人之间师承关系。 ③ 应用The Smart Importer for Neo4j将Excel表导入Neo4j,生成甲骨学人师承关系知识图谱。 ④ 在Neo4j图数据库中可以进行增、删、改、查等操作。 ⑤ 提交作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