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jhzw.indd 63 2021.3.11 6:54:35 PM 064 人机融合 ——超越人工智能 一、智能的本质 生理的交互实现了生命,心理的交互成就了自己,人物(机) 环境系统的交互衍生出了社会中的我。交互产生了真实与虚拟。交 互形成了“我”,“我”就是交互,没有交互就没有数据、信息、知 识、推理、判断、决策、态势、感知。首先,交互过程具有双向性, A 给予B,同时,B 也给予A;其次,交互过程具有主动性,A、B 之间存在着同等发起关系;再次,交互过程具有同理性,A 要考虑 B 的承受度,同时,B 也要考虑A 的承受度;最后,交互过程具有 目的性,A、B 之间存在着一致性协调关系。所以,严格意义上讲, 目前的机器本身是没有交互性的,即机器没有“我”的概念抽象。 也可以说,智能就是源于交互——“我”而产生的存在。智能 与数据、信息、知识、算法、算力的关系不大,而是与形成数据、 信息、知识以及怎样处理、理解的交互能力关系颇大。数据、算法、 算力、知识只是智能的部分表现而已,想使用它们实现智能有点像 Rjhzw.indd 64 2021.3.11 6:54:35 PM 065 第3章 智能的本质不是数据、算法、算力和知识 搬梯子登月一样,真实的智能与非存在的有之表征、信仰与理解之 融合、事实与价值之决策密切相关,智能是一种可去主体性的可变 交互,它能够把不同的存在、情境和任务同构起来,实现从刻舟求 剑到见机行事、从盲人摸象到融会贯通、从曹冲称象到塞翁失马的 随机切换,进而达到由可信任、可解释的初级智能形式(如人工智 能)逐步向可预期、可应变的人机环境系统融合智能领域转变。 交互之所以是智能的源泉,关键在于两处:一是“交”,二是 “互”。所谓“交”更多是指事实性的回合,既有生理、心理、伦理 的,也有数理、物理、管理的;所谓“互”更多偏向价值性的回合, 既有主动、意向、目的性的,也有双向、同理、同情性的。非存在 的有是一种或缺性问题,智能对此的作用就是在交互中实现查漏补 缺、窥斑知豹;信仰与理解是一种认识性问题,智能对此的作用就 是在交互中平衡先入为主与循序渐进的矛盾;事实与价值是一种实 践性问题,智能对此的作用就是在交互中进行客观存在与主观意识 的及时辩证、准确实施。最终通过人机环境系统之间的“交”和“互” , 达到经验与实验、先验与后验、体验与检验、有验与无验的一致。 若“交”对应着实数,“互”对应着虚数,“交互”则就对应着 复数;若“交”对应着事实,“互”对应着价值,“交互”则就对应 着智能(智慧)。它不但包括事实逻辑性的计算,还涉及价值直觉(非 逻辑)性的算计,就像冯· 诺依曼把希尔伯特定义的证明论步骤概 括那样,“有意义的公式”并不表示为真,1+1=1 同1+1=2 一样 有意义,因为一个公式有意义与否与其中一个为真、另一个为假无 Rjhzw.indd 65 2021.3.11 6:54:35 PM 066 人机融合 ——超越人工智能 关。如此一来,“交互”所产生的智能就不仅仅是一套形式化的数 学多重符号系统而已,而且还包含一套意向性的人性异质非符号系 统,这两套系统将建立起以否定、相等、蕴涵为基础的知几、趣时、 变通智能复杂体系。 简单而言,机器(智能)就是人类特定(理性)智能的加速。 再好的机器也与什么样的人使用有关,不同的人与机器结合,所产 生的效果是不同的,人机融合可以让机的效能倍增,也可能让机的 作用减小,反之也成立。人机融合的主要作用可以解决各种的变化 一致性问题(人形而上、机形而下)。机器不应只是成为人身体的 一部分,而应是人的好“伙伴”。人机融合不仅仅是拓展了人类的 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感觉,还增强了理解、学习、判 断、决策、顺应、同化等知觉行为,更重要的是产生出了新的智能 形式——一种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认知+ 计算。 智能也许就是解决认知/ 算计供给矛盾、计算由悖到恰的过程。 认知中的计算就是人类的理性,这一点是机器与人相通的。如何在 计算中实现一点儿认知是关键,目前这也是机器和人难以相通的地 方。计算中的认知,可以简化成如何让机器产生计算直觉。人是依 据直觉产生灵活的理解,再进一步凝练就是计算中的认知了。如果 沿着这个路径,就是如何提高机器的多视角理解力,多视界交叉的 机器理解力,或许可以作为切入点。过程哲学家怀特海有从创造力 角度对理解的论述,认知科学家侯世达也有关于流动概念的研究。 概念的可能性本身就是类型—类推—类比的抽象过程,一个概念的 Rjhzw.indd 66 2021.3.11 6:54:35 PM 067 第智 能的本质不是数据、算法、算力和知识 3章 意义是多角度、多域的,试图一以贯之,固定的表征是不现实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抽象是人类 智能认知的基本特点。人工智能复杂算法的不可解释性首先就在于 知识、概念的动态多变使然。人工智能可以不按照人的方式产生机 器智能,但人机融合领域确是人工智能向高级阶段迈进的试金石。 DNA 是双螺旋交互结构,智能则是人物(机是人造物)环境系统 的多螺旋交互结构。人机融合智能技术既改造人,也改造物和环境, 属于主客观并行技术。 “太极”这个道家概念是西方人无法理解的,在西方人的心里, 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什么叫作“一而二二而一”?大就是大,小 就是小,什么叫作既大又小?一个定义里怎么可能包含两种完全相 反的东西?“不二”是佛教用语,也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为无彼 此之别(出自《佛学大辞典》“一实之理,如如平等,而无彼此之别, 谓之不二。”);“智乃是非之心”是儒家观念,常常与“仁、义、礼、 信”结合,强调智能不仅仅是累积性学问,还是交叉性学问。《孙 子兵法》:具备“权变”的思维,才能看到本质的规律。不要用表 象的东西去否定本质,表象有时是本质的延伸,但更多的时候会“遮 掩”本质。在某些情况下,表象并不代表本质,甚至是和本质相反的, 如果没有灵活多变的思维习惯,那么就会被错误的角度和因素所束 缚,做出错误的决定。这些东方思想与传统的西方理性主义往往相 去甚远,例如数学中的非错即对之非二义性,经典物理学中绝对主 义,这些理性思想基本上都不涉及相悖性和矛盾性,这与客观实践 往往有不少出入。有人认为:数学给不出通用智能,数学本身是通 Rjhzw.indd 67 2021.3.11 6:54:36 PM 人机融合 ——超越人工智能068 用智能的产物。那么一个人能否不通过交互,生成另一个人吗?一 个事物能否不借助外力产生另一个事物呢?一个知识不经过实践会 发生变异吗?一个数据不被采集可以出现吗?一个公式是否不经过 算计而衍生另外的公式吗?数学在智能中的困窘是:一开始,数学 就要求无矛盾性(无歧义二义性)。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著名哲学家、 作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不确定让人不舒服,而确定又是荒谬的。 ” 例如,大嫂、大姐、大妈、夫人,根据不同的场合和任务可以变化 性地指同一个人,同一个人也可以在不同的情境和环境下可以变化 地被赋予各种身份,甚至是迥然不同的,如男扮女装等。在庄子看 来,各种事物都存在它自身的两面性,而这相互对立的两面又是相 互并存、相互依赖的。所以,“圣人不走划分正误是非的道路而是 观察比照事物的本然,也就是顺应事物自身的发展”。以此说明儒 家和墨家的是非之辩不仅没能看到事物发展的本质,走错了道路, 而且还离本质越来越远。庄子认为彼此两个方面都没有其对立的一 面,这就是大道的枢纽,抓住了大道的枢纽也就抓住了事物的要害, 从而顺应事物无穷无尽的变化。其实,庄子的这一观点就是老子在 《道德经》中阐述的“守中”,在事物的对立中找到关键点,然后谨 慎地维护好这个关键点,那么事物自然会沿着规律顺应发展。 当前的人机融合智能就是人把一部分说清楚的智能先放到机器 中,然后根据外部任务环境的变化结合自己说不清楚的智能去实施 完成目标的过程。未来的人机融合智能还可能加上机器自己产生的 智能。人类智能及智慧的关键在于变、通以及通、变,变表征、变 目标、变推理、变前提、变决策、变行动,相比之下,机器的变显 Rjhzw.indd 68 2021.3.11 6:54:36 PM 069 第3章 智能的本质不是数据、算法、算力和知识 得比较生硬和模式化,没有把变和通的关系处理好。can 不仅仅是 一个伦理问题,更是一个智慧问题,或者说是一个融合了责任和智 能的问题。所以说,真正人类智能的弹性体现在“道”和“得”(德) 的取舍中,是事实与价值的共同表征和体现,是being 、should 、 can 、want 、change 等一多共在的问题。一些智能方法只是通过 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对专家知识库进行集合和收敛,代表已有的先验 知识。而无法对新产生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处理,即无法将后验知识 升级为先验,也无法发现隐含知识。所以,它的作用在于集大成, 而没有创新能力。这有点像教育,学校的任务是将知识点教授给学 生(有点像机器学习一样),但教育不只是教授知识点,教育应该 挖掘知识背后的逻辑,或者是更深层次的东西。例如,我们在教计 算时,其实要去想计算背后是什么。我们首先是应该培养学生们的 数感,再去教他们计算的概念,什么是加、什么是减,然后教怎么 应用,进而形成洞察能力。 人机融合的实质就是要处理变与不变的关系,中国人常常称之 为“易”中的“变易”和“不易”。人的变与不变是由价值驱动的, 机器的变与不变常常是由事实驱动的,尽管机器也会带有造机者的 一些观念和习惯,但机器终究还是不能实现变化情境中有意义的选 择和决策。例如用户画像,即用户信息标签化,通过收集用户的社 会属性、消费习惯、偏好特征等各个维度的数据,进而对用户或者 产品特征属性进行刻画,并对这些特征进行分析、统计,挖掘潜在 价值信息,从而抽象出用户的信息全貌。如何实现动态的用户画像 更重要。 Rjhzw.indd 69 2021.3.11 6:54:36 PM 070 人机融合 ——超越人工智能 人机融合智能中的深度态势感知终究不是数学意义上的集合问 题,原因在于其中的元素是非同构、非同类的,而且会有相同元素(非 互异性)产生出现。所以人们可称之为泛集合/ 伪集合问题。现代 深度态势感知的研究已从对“态”的研究转移到“势”上,已从简 单的“计算”研究转移到复杂的“计算”与“算计”混合研究上, 已从客观“事实”研究转移到“价值”研究上,即人机融合态势感 知上。就像“鸡蛋从外向内打破是煎蛋,从里面打破飞出来的是生 命”这句话体现出的那样:从一个客观对象延伸到主观事物。一个 智能系统的扩张是客观世界的需求和内在逻辑双重引导下的产物, 正如事实好编码(空间时间编码),价值却很难编码。信息就是有 价值的数据,是一种人物环境系统交互的产物。态势感知SA 中态、 势、感、知四个循环如何产生共振共鸣将是OODA 环最优化的关键。 其中态与感属于外循环,势与知属于内循环,这两大循环的相互促 进十分重要,外循环要“看得准、听得清”,内循环就是“拎得清, 判得准”。传统的拓扑学主要研究在连续变形下关于几何形状的不 变性质。而认知的拓扑则是研究在连续变化态势下关于感知的不变 性质,既包括事实类(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又包括价值类(情感、 意向、责任三个维度)。 目前,智能领域的瓶颈还是人机融合智能中的深度态势感知问 题,例如未来的战争不仅是智能化战争,更是智慧化战争,未来的 战争不但要打破形式化的数学计算,还要打破传统思维的逻辑算计, 是一种结合人机环境系统优势互补的新型计算——算计系统。智慧 化战争是基于人+ 物+ 环境互联网络数据信息知识系统,人使用 Rjhzw.indd 70 2021.3.11 6:54:36 PM 071 第3章 智能的本质不是数据、算法、算力和知识 智能化武器装备及相应作战方法,在陆、海、空、天、电、网及认知、 社会领域进行的一体化战争。通俗讲,是以人机环境系统融合智能 认知技术手段为支撑的战争。智能认知是指在数据、信息、知识输 入不充分或充满相斥干扰条件下的感觉、分析、判断、决策综合优 化过程。它涉及输入、处理、输出、反馈等过程,智能感知只是智 能认知的输入阶段。狭义的智能认知是指机器的输入、处理、输出、 反馈等过程,是一种没有指涉对象的形式化符号(如数学)系统, 这也是机器智能之所以不可理解、不能终身学习、难以形成常识的 根本原因;广义的智能认知是指人机环境系统的输入、处理、输出、 反馈等过程,是一种能够把指涉对象的符号系统(如人的自然语言 等)、无指涉对象的机器形式化符号(如数学)系统与任务环境改 变有机结合的系统,这也是广义智能认知(人机融合智能)之所以 可理解、有意识、易跨域、富弹性、擅变化、超人智的根源。 智能认知相关理论发展主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博弈运 筹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相关理论为基础,主要目标是实 现辅助计算;第二阶段是以专家系统、智能优化等相关理论为基础, 主要目标是实现辅助决策,降低人的生理、心理负荷;第三阶段是 以机器学习(包括深度学习、强化学习、迁移学习等)、数据挖掘、 知识图谱、类脑计算等人工智能领域的理论成果为基础,主要目标 是实现决策的自主化和智能化。由于博弈对抗的特殊性,传统意义 上的智能认知将逐渐转移到人机融合的智能认知阶段,以达到隐真 示假、去伪存真等洞察目的,具体体现在两大类七维度的人机深度 态势感知上,即事实类(包括空间三维+ 时间一维)+ 价值类(意 Rjhzw.indd 71 2021.3.11 6:54:36 PM 072人机融合 ——超越人工智能 识一维+ 情感一维+ 责任一维),在“快”和“准”的基础上,实 现“好”(英语称之为right)。 认知的最高境界是超越感觉,不只是它给你,而是你给它,就 像听好的音乐、欣赏好的摄影作品或指控一场酣畅淋漓的博弈对抗 一样,相互之间的变化、赋予、激发、唤醒是实时的,而绝不是像 程序员依据规则、条例、条件、前提预估、制定、编程、绘制出来 的那样,虽然整个过程中肯定有固定程序化的部分,但那也是变化 中的不变,如何处理这些变与不变,是人机融合智能认知研究的主 要内容和任务。其中递归关系很重要,它就是实体自己和自己建立 关系,也就是在运行的过程中调用自己。机器的递归是制式的,人 的递归是非制式的,弹性较大,可以正话反说、指桑骂槐、半真半假。 认知的维度可用态、势、感、知四维度表征,态包括时空数、 势涉及变化率,感关于主动性(期望、努力)、知特指价值量。在 数理上同一性质既属于又不属于同一个东西,这是不可能的……这 是一切原理中最确定无疑的……因此,那些做论证的人把这当成一 条最终的意见。因为它依其本性就是其他一切公理的来源,实际上, 人看待事物既可以是也可以非,机不然,所以人机融合才有必要。 世界上存在无事物属性的联系,也存在无联系的事物属性,存在有 事实的价值,也存在无事实的价值……所以深度态势感知DSA 要 研究状态的变形、趋势的变异、感觉的变化、知觉的变易。 哲学关注问题的提出,数学更关注问题的解决。深度态势感知 Rjhzw.indd 72 2021.3.11 6:54:36 PM 073 第3章 智能的本质不是数据、算法、算力和知识 之所以难计算,可能与布尔代数的排中律不符,态与时空有关,势 与时空关系不大,感与事实有关,而知与价值联系较密切。实际上, 在生活常识中,很多东西可以同时属于又不属于某个类,例如一个 人可以同时属于又不属于父母,作为孩子属于父母,作为丈夫或妻 子又不属于父母,一个茶杯可以同时属于工具又不属于工具,作为 喝茶可以属于工具,作为艺术品又不属于工具。联系态、势和感、 知的桥梁既包含时空变化,也涉及事实价值之间的等价、蕴涵与 转化。 连接态、势的是变化,连接感、知的也是变化,既有简单变量, 也有复合变量,还有系统变量及其三者融合的人机变量,既包括实 态虚势+ 虚态实势的复态势又涉及实感虚知+ 虚态实知的复感知, 更有关实/ 虚态势+ 虚/ 实感知形成的复态势感知。艺术的本质是 个性化的,智能的本质也是个性化的,在这点上,两者是相通的。 不同的是,智能除了个性化还有共性规律,这种共性为数学提供了 基于约定公理的逻辑舞台。人工智能难理解性的根本原因在于数学 是没有指涉对象的符号系统,而理解性是人类自然语言这种具有指 涉对象符号系统所特有的性质。符号与对象及其性质之间不是一一 映射关系,实现不了表征的一多实时性,符号主义就不可能进步; 解决不了动态的表征和非公理逻辑问题,AI 可信可解释性将很难根 本解决。很多有关自动化/ 智能化系统就是几个关键参数的综合平 衡调整,而且常常是按下葫芦起来瓢,不过许多人却睁着眼睛只谈 葫芦不谈瓢。智能化的关键还是如何把不确定的不可控的因素转化 为确定性的、可控性的因素。 Rjhzw.indd 73 2021.3.11 6:54:36 PM 074人机融合 ——超越人工智能 人机融合智能是人机并行,人中有机、机中有人;人机混合则 是人机串行,人停机动,机停人动。辅助决策或辅助驾驶严格意义 上而言都是人机融合,人机双方同时都在工作,即双方良好的协同 在于一致性的随时备份状态,若一方跟不上对方的节奏,可能就 会出现冷启动长延时的高事故风险;打字或称重基本上就是人机混 合,人机串行而动。图灵认为:计算者任一时刻的行为都由彼时他 观察到的符号和彼时他的“思维状态”决定。现在有人提人机交互、 人机混合、人机融合的区别,深入下去,也许能够对计算、感知、 认知、洞察机制机理会有更多更新的认识。 新闻需要联系起来看,记得最清楚的是阮次山先生说的一句 话:“看似不相关的事,实则是有内在联系的。”智能和反智能也是 如此。图灵机本质是有限自动机,而人则是无限选择机,当前人机 融合智能应该就是有限自动机与无限选择机的有效协同。若函数是 反映状态之间的关系,那么趋势则是成员为函数的矩阵,即关系的 关系;若监督学习就是态的学习,无监督学习则就是势的学习,通 过势态来感知态势。人机融合智能中的深度态势感知DSA 也许就 是突破口。 司马迁说:“世有非常之人,而后有非常之事。”钱学森先生“以 人为主、人机结合,从定性到定量(再回到定性)”的综合集成研 讨厅体系——专家体系、机器体系和知识体系,很可能就是解决开 放的复杂的巨系统问题的金钥匙。 Rjhzw.indd 74 2021.3.11 6:54:37 PM 075 第3章 智能的本质不是数据、算法、算力和知识 在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中,不少研究者们是遵循两种方式来实 现人工智能的,即功能路线与结构路线的区别。殊不知,智能的“结 构”和“功能”都包括事实性和价值性的两个部分。一般仿真出来 的都是相对客观的事实性“结构”和“功能”,对于主观价值性的“结 构”和“功能”依然无能为力。类脑应该是事实性功能仿真,相距 价值性的“结构”和“功能”还比较遥远。正如尽管事实性的布尔 代数已经被广泛应用,但对价值性布尔代数的探索则还远未开始 一样。 许多学者把客观对象分为“结构”“功能”两个层次来讨论, 认为“结构是功能的基础,没有结构便无法实现功能,但功能也是 结构的表现,每一种功能都是特定的结构起到了效果。”这种分法 固然有便于分析的好处,但也割裂了“结构”“功能”之间的有机 连接(例如类脑是既有结构又有功能的类比仿真隐喻,分开而言犹 如割裂阴阳鱼而谈《易经》一样,再如分别谈“交”“互”一般) , 尤其是对异构、异能的关联而言,好的算计要比好的计算更靠谱一 些,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多种意外才是关键。进而言之,表面上, 没有泛化、抽象、辩证的能力是当前智能的痛点,实际上,如何有 效地处理各种矛盾也许才是智能的主要问题。 智能的结构与功能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多分有的弹性,个性(个 体智能)是一,共性(群体智能)是多,有时相反。在数据不全、 信息缺乏、知识不足情境下,人仍然能够进行稀疏状态的补偿、不 明趋势的预测分析、残缺完形(填空)的感觉、相关杂乱无关的知 Rjhzw.indd 75 2021.3.11 6:54:37 PM 076 人机融合 ——超越人工智能 觉,进行着人机环境系统中一多分有的深度态势感知。 智能不是由一系列孤立的学科构成的,传统的智能分类实际上 不符合这门学科的深刻性质(就像数学学科分类中,算术是研究数 的科学,几何是研究空间对象的,代数是研究方程的,分析是研究 函数的那样)。真正要紧的不是所研究对象的性质,而是它们相互 的关系以及关系之间的关系。 群体智能是最常见但不同于个体智能的智能形式,其中囊括了 符号、连接、行为主义等智能分类的方方面面,不过其蕴涵的事实 性符号/ 连接/ 行为比重会相对下降,价值性符号/ 连接/ 行为比重 会相对上升。所有的智能都可分为事实性与价值性智能形式,人工 智能只是事实性智能的一部分,而价值性智能则就是智慧。 钱学森先生的系统工程思想是东方思想和西方科技有益融合的 一次尝试,从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信息量与分辨率的矛盾)到福尔 摩斯的神机妙算(事实与价值的矛盾),从好看、可用到能用、用好, 他把道与理、名与哲、人与机、态与势、感与知、环与境有机地整 合在一起,高瞻远瞩,洞悉至微,可圈可赞,是未来社会文明的发 展方向,在其中,智能,这一复杂领域将起到引领作用,但需要注 意的是,这里的智能不是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而是人机(环境) 融合智能,所以钱先生的系统工程思想也可简称为:人机环境系统 (交互)工程思想体系。 Rjhzw.indd 76 2021.3.11 6:54:37 PM 077 第3章 智能的本质不是数据、算法、算力和知识 当前,在众多AI 辅助决策系统中更多的是妨碍,由于人、机 处在不同惯性/ 坐标系的态、势、感、知之中,机很难跟上人思维 的跳跃、穿越和变速。那么,在不同惯性系里的态、势、感、知是 怎样变化的呢?例如在一个元帅和士兵、机器视野中的事实与价 值……计算机有限的理性逻辑和尴尬的跨域能力是人机融合智能的 短板,机器无法理解相等关系,尤其是不同事实中的价值相等关系, 而人却可以用不正规、不正确的方法和手段(或打着名正言顺的旗 帜)实现正规、正确的目的,人还可以用普通的方法处理复杂的问 题,还可以用复杂的方法解答简单的问题。 未来交互所产生出的智能系统,将不仅可以改变各种参数,而 且还应会改变各种规则……无论怎样,一个只反映事实的智能只能 是AI ,既能反映事实也能反映价值的才是真正的智能。 二、一个人机融合智能卡脖子的问题 英国著名科学哲学家菲利普· 基切尔提出了一种“良序”科学 的概念,来规范什么是好的科学。一个良序的科学应当包括各种观 点的代表的协商,科学家、决策者、普通群众等,他们的对话应该 贯彻科学产生的所有过程。科技研究的资源分配、研究方法、理论 成果转化为应用的过程,涉及所有人的利益,因而也应该需要所有 人的声音。 Rjhzw.indd 77 2021.3.11 6:54:37 PM 078人机融合 ——超越人工智能 人机融合智能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类智慧与机器智能(AI )根 据外部环境的变化有效联动的过程,其根本问题也是“良序”的问 题,只不过这个“良序”既包括事实性交互序列,也包括价值性交 互序列,既包括事实性因果序列(如Pearl 的因果关系),也包括 价值性因果序列(如宗教的因果关系)。人机共同完成一个任务甲, 可以看成一个由若干子任务(a、b、c、d…)构成的序列,这些 子任务的要求都是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既有构成要素、 属性的变化,也有本身、相互之间关系的变化。简单地说,既有客 观事实性变化,也有主观价值性变化,如何高效地组织好这些主客 观子任务序列呢?或者说,如何更快、更好、更巧地形成良序呢? 人机融合,分工序列明确很重要,例如人把握方向序列,机 器处理过程序列,还可以再追问一下,这些方向序列还可以分为哪 些方向序列是人可以把握的,哪些方向序列是人不好把握的,哪 些过程序列是机器能够处理的,哪些过程序列是机器也不容易处 理的。 认识分感性认识( 包括感觉、知觉、表象) 和理性认识( 包 括概念、判断、推理),思维是指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理性认识, 是感性认识的概括和升华。表象是头脑中再现的某一类事物的形 象,表象是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的桥梁,概念是思维的细胞 和主要形式。仁,人心也。义,人路也。道,自然法则。德,而然 获得。 Rjhzw.indd 78 2021.3.11 6:54:37 PM 079 第3章 智能的本质不是数据、算法、算力和知识 面向深度态势感知的人机协同就是把群体+ 个体中感性与理 性、表象与概念、仁义道德有机结合形成良序的过程,是(多)人 (多)机(多)环境的系统工程,计算的算法是其中可程序化的一 部分,算计的算法是其中可描述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有直觉顿 悟、半真半假、半信半疑、半推半就等主客观融合的不可描述的随 动部分,如何实现这些复杂系统的良序整合,或许已超出现有数学、 科学的范畴。 有人认为,在中国近代,科学技术都是作为一种“先进”“文明 ” 角色出现,给中国人带来了“科学是好的”的观念,一直影响至今 。 我们潜意识里认为:科学= 正确。我们理解的“科学”总是带有 某 种正面价值。当我们说“这不科学”时,表达的意思是“这是不 对 的”。实际上,科学同样具有负面的效应,氟利昂、DDT 等科学 技 术都带来了负面的效应。那么科学技术到底是什么呢 ? 同样,AI 、 互联网、原子弹到底是什么呢?也许它们应该是一柄悬在人类头 顶 上的达摩克利特之双刃剑吧 。 AI 常常有“序”无“良”,或者是有“序”后再思“良”,较少先“良 ” 后“序”。人机融合的目的就是要保证先“良”后“序”的结构和功能 。 正如菜刀可以切菜也可以杀人一样,事实与价值并存的 “良”问题依然是AI 的两难伦理问题,“良” “序”人机融合就是让AI 从 有“序” 。 Rjhzw.indd 79 2021.3.11 6:54:37 PM 080人机融合 ——超越人工智能 三、为什么AI 总是很难落地 为什么AI 总是很难落地?为什么人工智能常常被人诟病?有 人说这是由于科幻电影、科幻小说、电子游戏、新闻媒体等造成的, 这个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成分,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事实为大家所忽 略,那就是本应为“人机环境系统融合智能”,常常被误认为是“人 工智能(甚至是一些算法)”所致。 无论是军口还是民口,无论是自动化产品还是智能系统,大凡 接地气,并为众人所接受的喜闻乐见,仔细想想,无不是在安全、 高效、舒适方面做得比较好些。而要具备这些优点,其人、机、环 境系统大都比较和谐一致,至少不是简单的AI+ 某某领域或者是某 某领域+ 智能算法。 智能的本质不是在数据、算法、算力和知识中,强调生成数据、 算法、算力和知识的机理才是活生生的智能之源,以此类推,现有 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培养出的“人才”可能还是没有“魂魄”的“机 器人”,究其因,还是干巴巴的“算法”所致,有算无法,有术无道, 有感无知,有理无情,有态无势,有芝无瓜,有(类)脑无心,有 形无意,有眼无珠……只能在可能性的圈圈里打转转,而不能尝试 探索不可能的世界,即使有些探索,也还只是在家族相似性的河床 上蹦蹦跳跳,而对真实的非家族相似性还远远无能为力。 除了人机环境系统交互之外,第二个方面就是对深度态势感知 Rjhzw.indd 80 2021.3.11 6:54:38 PM 081 第3章 智能的本质不是数据、算法、算力和知识 的理解和消化,例如,在很多情境下只知道时空之间的配准、校正, 不明白态、势、感、知之间的配准与校正;只知道非协同距离的失 真解算,却忘了协同距离的模糊展开;只知道变频、变量,不思考 变态、变势、变感、变知、变通;只知道数据链、信息链,不琢磨 事实链和价值链,甚至是态链、势链、感链、知链的纠缠叠加所形 成的人机环境系统链;只知道同质、均匀、顺序的态势感知单一调 制,而忽略了更重要的异质、非均匀、随机态势感知多级阵列,以 及先感后知的快速机动性和先知后感的准确灵活性,还有态、势、感、 知之间的自相关、互相关的转化概率;只知道人模机样,不晓得机 模人样;只知道仿真验证结构,不重视实战得到功能。 一些事情发生了,我们不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与身边的刚刚发 生或印象比较深的事物关联在一起,建立自己个性化的“因果关系” 态势谱(不仅是图谱),的确有关的被称为客观事实性关联,似是 而非地称之为可能性关联,风马牛不相及的被称为主观意向性关 联……这些生活中的常常发生的关联都是智能认知的组成部分,能 够程序化的客观事实性关联部分也往往被称为AI ,可能性关联和主 观意向性关联却被过滤掉了,而这两者却是个性化智能之所以弹性 的重要组成成分。 总之,本是人机环境复杂系统的问题却想用AI 算法简化处理; 只知道态势感知,不明白深度态势感知;忽略风马牛之间的虫洞联 系;这三个问题也可能是造成AI 总是很难落地的诱因。 Rjhzw.indd 81 2021.3.11 6:54:38 PM 082 人机融合 ——超越人工智能 四、智能(包括AI )的副作用 凡事有好就有弊,手机不例外,智能也不例外。在人机环境系 统动态交互(产生智能)时,由于时间、空间、对象、属性、关系、 条件、规则、情绪、状态、趋势、感知等的变化,智能中的方式、 方法、方案、手段、工具都会做适当的调整和重新组合,正可谓: 时变法亦变。智能需要解决的常常是面对的真实问题,例如安全威 胁、高效处理、准确预测等。智能包含着过去的经验和数据,但不 会仅仅依赖这些过去,它还包含着未来对此时的影响,例如期望的 反馈。一般而言,不能随机应变的智能应该不是真智能。 对生理疾病而言,对症下药是常识;对智能而言,也没有医治 百病的万能智能。所有的智能和认知都有范围,包治百病的是假药, 万能的智能就是假智能。即使是真智能,也有副作用,例如聪明反 被聪明误,所以真实的智能也是有缺点的,但这些缺点与自动化的 缺点不同,一活一死,智能缺点最大的特点是可以被自主适时修补、 完善。而自动化的缺点却不能够如此,多少有点覆水难收的味道。 人机环境之间的不断交互变化,决定了世界上没有一样的识别 任务模式,“橘生于南则为橘,橘生于北则为枳”的例子在智能领 域也不少见,机器的智能可以辅助人的学习、推理、决策,同样也 可以干扰人的推理和判断,“好心”办坏事,不但存在于人人之间, 还会出现在人机之间,例如AI 助手的主动性接管问题等,再者, 由于复杂问题的千丝万缕,不可解释、不好解释、不应解释、不便 Rjhzw.indd 82 2021.3.11 6:54:38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