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数字画面的景别和角度 【学习导入】 一日李林到黄山游玩,在迎客松处遇到了一对同样来旅游的老年夫妇。两位老人想在迎客松前留影作纪念,就把相机给了李林,让李林帮他们拍张合影。李林拿起相机,透过取景框看了一下,突然停下问老人: “您二位是拍全身照还是半身照?” 。 李林的话涉及了数字摄影摄像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画面的景别,同样的被摄对象,与摄影者距离不同,在画面中所占的比例不同,其构图效果与画面韵味就会截然不同。同样,相同的被摄对象,拍摄的角度不同,也会得到千差万别的效果,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内容结构】 本章的内容结构如图31所示。 图31本章的内容结构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 理解景别和拍摄角度的概念,了解景别和拍摄角度的区分方法。 2. 能力目标 具备熟练运用合理的景别及拍摄角度拍摄不同的对象,使画面更为合理、美观的能力。 3.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对摄影的进一步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3.1景别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在观察世界时会依据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当时的心理需要,或远看取其势,或近看取其质,或扫视全局,或盯住一处,或看个轮廓,或明察细节。画面艺术为了适应人们这种心理上、视觉上的变化特点产生了镜头的不同景别。 景别是指画面中主体的范围和视觉距离的变化。根据视觉距离变化的远近和景物范围的大小将景别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景别的划分没有很严格的要求,一般来说,在拍摄人物时,景别的划分是表现人物全身的景别为全景,摄取人物膝盖以上的部分为中景,拍摄人物腰部以上为近景,拍摄人物胸部以上或身体的某一细节为特写,如图32所示。 图32景别的划分(《果果》,徐梦节摄) 景别与拍摄距离的变化、数码相机镜头的焦距长短有关。距离被摄对象越近,景别就越小,画面所包含的内容就越少; 反之,距离被摄体越远,景别越大,画面所包含的内容越多。使用的照相机镜头焦距越长,景别越小; 焦距越短,景别越大。 不同的景别具有不同的表现力,因此大家要根据表现意图决定景别,正如绘画理论中所讲的“远取其势,近取其神”。当表现的是辽阔的环境画面时,为突出气势,就用远景; 当表现一定环境中的人物活动全貌,展示一定环境下发生的故事情节时,就用全景; 中景则重视情节和人物的动作交流; 近景和特写则强调了人物面部表情和情绪的细微变化或某一局部的特征。在拍摄过程中,大家应该综合拍摄意图、被摄对象特点、拍摄点所在位置等因素来选择画面的景别。 3.1.1远景 远景多用于描绘某种特定气氛或交代环境概貌特征,主要以它所独有的宽广、辽阔的场面展示出雄伟、壮观的气势和宏大规模来感染读者。 图33《灵通阁》(袁东斌摄) 远景画面的构成特点以环境为主,以景物、场面为主要对象,可以没有人物,有人物也只占很小的位置, 如图33所示。 在拍摄远景作品时要从大处着眼,以气势取胜,善于调动一切手段表现空间深度,如选用广角镜头; 适当安排前景,选择延伸到画面深处的线条; 采用侧光或逆光,以充分显示空气透视效果等。此外,还要注意利用大自然中的线条表现,包括江湖河道的走向、田野地形图案、山峦起伏形状、乡间崎岖小径等,利用天空中云层彩霞的变化与地面的明暗色块相映成趣,增强画面的形式美感,这些都是使远景画面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如图34所示。 图34《晚归》(霍松摄)(见彩插) 3.1.2全景 全景以某一主体事物的整体形象作为构成画面的依据。它的表现范围包括对象的全貌——人的全身、物的整体和周围一定的环境。全景画面的构成特点是在全景中有明显的主体,它是画面所表现的内容中心和结构中心。全景画面的作用是能表现一个事物或场景的全貌; 能完整地表现人物的形体动作; 能通过人物的动作来提示内心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能表现特定环境中的特定人物。 实例经典画面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在纽约时代广场上,一名年轻的水手揽起身旁一名素不相识、穿白色制服的护士,大胆亲吻。闪光灯瞬间亮起,近处的一名摄影师将这一画面定格,家喻户晓的照片“胜利之吻”就此诞生,如图35所示。 拍摄全景画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主体事物的轮廓要完整、流畅,避免“全景不全”。 (2) 调动各种方法突出主体。如选择适当的前景加强空间深度感,选择色调不同的背景突出主体,把主体放在画面的突出位置——占有较大的面积或置于视觉中心等,如图36所示。 (3) 如拍摄画面以人物为主,通常要表现人的全身,表现人物动作、姿势、体态的全貌。 (4) 画面要确保被摄主体的外形轮廓完整,但一般不宜顶天立地,要在主体周围保留适当的空间。 图35《时代广场胜利之吻》([美]艾尔弗雷德· 艾森施塔特摄) 图36《跃》(袁东斌摄) 3.1.3中景 中景所包含的景物范围较小,对人来说,包括了人物膝盖以上的部分,如图37所示。对物来说,则是表现富有特征的结构和部位。通常在距离被摄体较近的位置表现主体的主要部分,主体形象较大,环境范围较小。 图37《嗨!》(徐梦节摄) 中景画面的特点是中景中主体(人或物)的形态特征占据了画面的主要部分,环境部分降为次要地位。中景画面有利于表现人物的动作、姿态、手势,可以用来表现人际交往或生产活动中的主要情节,交代人物间的感情交流、生产中的动态人物等,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主体和环境的关系。 拍摄中景画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主体事物的轮廓要完整、流畅,避免全景不全。 (2) 注意对结构中心的把握。 (3) 拍摄人物时要注意保留人物动作、手势的完整,避免出现诸如手臂挥出画面、上半身被画框切割等情况。 实例经典画面 图38是尤金·史密斯拍摄的摄影专题《乡村医生》中最为经典的一幅照片,作品运用中景,生动描绘了杰瑞亚尼医生刚完成一台全身心投入手术后的疲态。 图38《筋疲力尽》([美] 尤金·史密斯摄) 3.1.4近景 近景以人的表情和物的质地为表现对象。它概括的部分,对人来说是人腰部以上的部分,其中面部应占有相当大的面积,眼睛成为画面的重点; 对物来说,应着力于表现物的重要部分的细节特征,并突出其质感,正所谓“近取其质”。近景在人物肖像摄影中运用得最为广泛,它适宜细腻地描绘人物的面部特征和内心世界,因此有“近取其神”之说,如图39所示。 图39《韵》(刘思雅摄) 拍摄近景画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保证近景画面的细部质量。 (2) 尽量使背景简洁、色调统一。 (3) 拍摄人物近景时一定要处理好人的眼神光和手势。 实例经典画面 图310拍摄的是在朝鲜战争中撤退的美国海军士兵。摄影者大卫· 道格拉斯·邓肯别具匠心,真切地表现了当时的极度寒冷。1950年,美国海军陆战队在朝鲜作战,冬季来临之前战况一直不错,当时麦克阿瑟的部队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以为他们会顺利推进到朝鲜北部,却意想不到地受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回击。史密斯将军的话使他们的失利更加出名: “撤退?我们打错了方向!” 图310《撤退》([美] 大卫·道格拉斯·邓肯摄) 作者在构图时合理地运用了近景,细腻地描绘了这位海军士兵的面部特征,刻画了其内心的困惑和失落。 3.1.5特写 只摄取被摄体的某些局部和细节,或以整个画面去表现某种小的物件,这类构图称为特写。特写主要用来表现细节,通过细节透视人的内心和事物的本质,它可以把被摄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使主体形象鲜明突出,容易给观众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产生特殊的艺术感染力。因此,优秀的特写都是富有抒情味的,它们作用于读者的心灵,而不是读者的眼睛。 实例经典画面 1985年11月13日,哥伦比亚的鲁伊斯火山爆发,引发泥石流顺坡而下,造成了毁灭性的灾难。火山爆发后的第三天,富兰克·福尼尔赶到现场采访。在现场发现一个叫奥马伊拉的12岁小姑娘被两根房脊卡在中间不能自拔,她的脊椎已被砸伤,福尼尔无能为力,只有在他拍下小姑娘那美丽而坚强的面孔的同时,不时地同她交谈。图311所示的这张特写照片充分表现了小姑娘横遭灭顶之灾时的坚强与勇敢。 图311《奥马伊拉的痛苦》([法] 富兰克·福尼尔摄) 当拍摄对象为人时,在运用特写镜头的时候可以把重点指向最能揭示内心活动的部分——眼睛和手。正如我们常说的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手是人的第二张脸”,如图312和图313所示。 图312《茶道之“关公巡城”》(李琳摄) 图313《乌干达干旱的恶果》 ([美]迈克·韦尔斯摄) 3.2方位 拍摄方位是指拍摄点与被摄对象之间在同一水平面上的对应关系。在拍摄距离和拍摄高度不变的条件下,不同的拍摄方位可展现同一被摄对象各个角度的不同形象,从而使画面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表现力,能表达不同的情绪气氛以及人与人、人物与环境之间的不同关系。对于拍摄方位的选择而言,可以从正面、背面、正侧和斜侧这四方面考虑。 3.2.1正面拍摄 照相机镜头对着被摄体的正面位置即正面拍摄。正面拍摄能真实地反映被摄对象的主要外部特征和正面全貌,展示被摄对象的对称结构。 从正面角度拍摄建筑有利于表现其对称的美感和雄伟壮观的气势,因此常用正面角度来表现国家机关、宗教建筑等,用于突出其雄伟、庄重、严肃和稳定的感觉,如图314所示。 图314《兴化·拱极台》(徐梦节摄) 从正面角度拍摄人物,以展示人物的面部表情。被摄人物占据画面的中心部位,面对着观众,似乎可以通过眼神、表情和姿态与观众产生交流,具有吸引力和亲切感。 实例经典画面 图315是菲利普·哈尔斯曼拍摄的《爱因斯坦》,采用正面角度拍摄。 在画面中可以看到,爱因斯坦双眼之中有闪烁的泪光。爱因斯坦发明了相对论公式,但它被后 图315《爱因斯坦》 ([美]菲利普·哈尔斯曼摄) 来的科学家运用发明了原子弹,爱因斯坦深深地为此而遗憾,这幅画面充分表现了爱因斯坦悲天悯人的情怀。对于这幅画面,爱因斯坦有一句评价,“我对所有拍摄我的照片都不喜欢,但是我对这张照片的不喜欢程度要小一点。” 正面拍摄也存在如下一些缺点。 (1) 被摄体在画面上只有高度、宽度而没有深度,所以影响了被摄对象立体感、纵深感的表现。 (2) 由于画面过于对称,缺少变化,容易给人呆板、缺乏生气的印象。 (3) 在拍摄人物或动物时,前后肢体会重叠,掩盖了形体的特征和被摄对象的动作,因而不利于表现活泼气氛、运动姿态。 因此,拍摄者必须通过画面造型改变它在视觉上的平淡效果,比如利用深色前景增强画面的纵深感; 利用侧光增强被摄体的立体感; 利用人物的动作、装饰等来打破“对称”的感觉等,如图316所示。 图316《丽娃春光》(袁东斌摄) 3.2.2背面拍摄 相机处于被摄对象的正后方,对着被摄对象的背部进行拍摄,即产生背面构图效果。这个角度容易被人忽视,但其却具有很强的传情写意功能。背面拍摄通过着力刻画人物背影的轮廓姿态和动作姿态来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使画面显得含蓄,以这个方位,观众虽不能看到被摄者的脸部表情,却容易激发欣赏者的兴趣和想象力。同时背面拍摄还能让观众将被摄者与背景融为一体,从背景氛围猜测被摄者的表情与所思所想,如图317所示。 图317《爸爸和我》(袁东斌摄) 从背面拍摄事物,主体背面一定要有特点,如人物后背的装饰品、衣着的特殊图案和花纹以及能表现人物性格的体态动作等,如图318所示。如果人物的背面毫无特点,又缺少环境烘托,就不宜从背面拍摄。 图318《朋友》(徐梦节摄) 3.2.3正侧面拍摄 照相机/摄像机镜头光轴与被摄对象正面成90°就构成了侧面构图效果。侧面构图能够明确地表达出被摄对象的侧面特征和外形轮廓,能够使人物的姿势和动作特点得到充分的展示,因而特别有利于表现运动物体的形态轮廓,突出主体的速度感。 在人像拍摄中,运用侧面构图可以塑造被摄对象的侧面轮廓形状。对于侧面轮廓清晰、线条优美的人物,采用侧面拍摄可以将其最美的部分充分展现出来; 对于少部分面部形象不够端正或脸部存在某些缺陷的人物,采用侧面拍摄可以达到扬长避短、美化人物的作用。 实例经典画面 图319所示的《麦当娜》,挺拔的鼻梁、丰满的嘴唇、微翘的下巴,构成了轮廓清晰、线条优美的完美侧面,摄影师抓住了被摄对象最美的角度,用一张正侧面构图照片将性感演绎得如此完美。 用正侧方向拍摄建筑、自然景物等能很好地将物体的形态轮廓表现出来,但它只表现被摄物的一个平面,各种透视关系不明显,立体感不强,与正面拍摄相同,它也不利于表现深度空间。因此,在用正侧方向构图表现物体或人物时都要从实际出发,做到“因材施拍”,如图320所示。正侧方向拍摄有利于表现雕塑的形态轮廓线。 图319《麦当娜》([美]赫布·里茨摄) 图320《天壶》(袁东斌摄) 3.2.4斜侧面拍摄 斜侧面也称斜侧角度,是介于正面和侧面之间的任意一点,对着被摄物的斜侧面拍摄。以斜侧面方向拍摄建筑物、桥梁、道路,能使被摄主体的横向线条在画面上变成斜线,产生明显的形体透视变化,能扩大画面的纵深空间,有利于表现主体的立体感和环境的纵深感,如图321所示。 图321《青岛一大怪: 屋子红瓦盖》(袁东斌摄) 用斜侧面方向拍摄人物兼有正面拍摄与侧面拍摄的特征与优点,既能表现人物的内在气质、心理活动,又能刻画人物的轮廓形态以及交流时的表情和动作手势。在拍摄时,由于被摄者有时并不需要直视镜头,所以,会显得较为放松、自然,画面效果也就变得亲切活泼了。因此,斜侧面方向在人像拍摄中是用得最多的,如图322所示。 图322《憧憬》(徐梦节摄) 在拍摄人像时给被摄对象一个视线引导,让被摄者不直接面对镜头,能让被摄对象更为自然、亲切,有利于展示其最美的一面。 在人像摄影中,采用斜侧面构图和侧逆光照明可以使被摄对象的正面和侧面形成鲜明的明暗对比,使人物五官中的眉、眼、鼻、嘴、耳各部位及躯干四肢的线条产生透视变化,加强了人物的立体形象,也能更好地表现人物的皮肤质感。同时,斜侧面构图还能够使人物所处的环境特征得到适当的表达,用环境的空间深度、明暗对比、虚实变化来烘托主体对象,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3.3拍 摄 高 度 拍摄高度是指拍摄点与被摄对象之间水平线高度的变化关系,主要有平摄、仰摄和俯摄三种造型效果。拍摄高度的变化将对画面上地平线的高低,景物在画面上的展示程度、远近距离,主体与环境及画面结构配置等的变化产生影响。同时,受视觉心理的影响,拍摄高度往往还可以寄托拍摄者对被摄物的褒贬好恶的情感。 3.3.1平摄角度 平摄角度指的是拍摄点与被摄对象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平摄角度所构成的画面效果接近于人们平常观察生活的视觉习惯,被摄对象不会因为产生透视效果而变形,显得自然、真实和亲切,因而在画面拍摄中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 在人像拍摄中采用平摄角度可以使人物的五官得到较好的表现,容易与观众之间产生情感交流,给人平易亲近的感觉,因此在拍写真照、证件照和留念照等时都会大量运用平摄角度,如图323所示。 图323《奥黛丽·赫本》([美]塞西尔·比顿摄) 平面角度拍摄的缺点是往往把同一水平线上的前后景物相对地压缩在一起,容易使主体重叠,也不利于空间感的表现,因此以平摄角度拍摄要注意选择、简化背景,通过运用景深或镜头的透视等造型手段营造画面的空间感。在用平摄角度拍摄风景照时还应注意避免地平线平分画面,如图324所示。 图324《浦东新貌》(袁东斌摄) 3.3.2仰摄角度 拍摄点低于被摄对象,以仰视的角度来拍摄处于较高位置的物体,这种角度称为仰摄角度。以这个角度拍摄的物体,透视感和高度感会得到明显的增强,有助于强调和夸张被摄对象的高度,有助于强化跳跃动体向上的趋势,有利于表现人物高昂向上的精神面貌,以及表现拍摄者对人物的仰慕之情,如图325所示。 图325《忠魂千古》(袁东斌摄) 仰摄角度的画面具有较强的抒情色彩,因此常用仰摄角度来表现英雄人物,渲染人物昂扬的精神面貌,使观众产生敬仰之情。在风光画面中,仰摄角度会使天空占据较大的面积,画面显得十分空灵,具有抒情写意的风格,并且在简洁背景的衬托下主体轮廓清晰,十分突出,而大片的天空和云彩令人心旷神怡,能给观众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如图326所示。 图326《轮》(陈旦立摄) 在使用仰摄角度进行拍摄时应注意避免镜头过仰,否则容易在画面上产生人和物体严重变形的视觉效果。 3.3.3俯摄角度 拍摄点高于被摄对象,以俯视角度来拍摄处于较低位置的物体,这种角度称为俯摄角度。在以俯摄角度拍摄的画面中,视野更加辽阔、宽广,远景、近物尽收眼底,有“一览众山小”之感。俯摄角度同时也能很好地交代被摄景物与所处环境的关系,画面的空间感得到了加强,从而展现出雄伟壮观的气势,如图327所示。 图327《疑是飞碟落闽南》(袁东斌摄) 俯摄角度适用于表现规模和气势,富有表现力地展示巨大的空间效果,尤其擅长表现广袤的原野、起伏的山峦、蜿蜒的河流、辽阔的大海等地形地势,以及群众集会、游行、欢庆等壮观的场面,如图328所示。 在拍摄人物时,由于俯摄角度容易因透视的变化而使被摄对象产生变形、丑化,容易给人造成心理上的压抑感,表现出沉闷、鄙视的寓意,常在影视作品中用于丑化反面角色或表现一种沉闷压抑的气氛,因此在拍摄人像时要“慎重”使用这个角度。 图328《绍兴水色》(袁东斌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景别、方位、高度三要素之间既是相互制约的,又是相辅相成的。 对任何景物采用“横看”或“侧看”,以不同的“远近”或“高低”来观察,均可以得到“成岭”或“成峰”的“各不同”的印象。在画面创作中,不同的拍摄点所形成的画面构图形式是千变万化的。在这“万变”之中有一点是不变的,即拍摄点的选择必须符合客观实际的需要,必须符合拍摄者的创作意图。只有这样,拍摄者对客观世界的体验、认识、评价和感情色彩,才能通过恰当的拍摄点所形成的新颖的构图形式表达出来。 3.4练习与实践 3.4.1练习 1. 填空题 (1) 景别指的是镜头画面中和的变化。 (2) 根据视觉距离变化的远近和景物范围的大小,习惯上将景别分为、全景、、近景和。 (3) 在拍摄人物时,为了完整地表现人物的形体动作,通过人物的动作来揭示内心的情感和心理状态,表现特定环境中的特定人物,可以采用(景别)来拍摄。 (4) 不同的景别有不同的表现力,因此要根据表现意图决定景别,正如绘画理论中所讲的“远取其势,”。 2. 简答题 (1) 拍摄全景画面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2) 正面角度拍摄存在着哪些缺点?应如何克服? (3) 斜侧角度为何在人像拍摄中运用得最多?拍摄时应注意什么? 3.4.2实践 1. 选择一幢建筑拍摄一系列画面,要求分别采用平摄角度、仰摄角度、俯 摄角度进行拍摄,拍摄完成后分析其不同特点与注意事项。 2. 拍摄一系列人物画面,要求分别从人物的正面、背面、斜侧面和正侧面进行拍摄。 3.4.3名作欣赏与点评 请分别从景别、拍摄方位、拍摄高度三方面对图329~图331所示的构图进行点评,谈谈作品的成功之处在哪儿,有什么值得大家学习的。如作品还有提高的余地,应从哪几方面进行改进。 图329《拿手榴弹的小孩》([美]黛安·阿伯斯摄) 图330《繁忙的机场》([美]安德鲁·布鲁克摄) 图331《杰奎琳·肯尼迪》([美]玛丽·西尔弗斯通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