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前言


本书是在总结前两版图书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工科建设实践,并广泛汲取多所院校用书师生的反馈意见,修编而成的。

除继续保持前两版图书的特点外,在修编时,充分考虑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注重进一步处理好教学内容“经典与现代”、“理论与工程”以及“内容多与学时少”的关系,并探索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教学新模式,力求使第3版更加适应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教学新需求。修编本书的具体工作如下。

(1) 融入课程拓展要素。

① 绪论中增加1.2节“中国集成电路发展史”,在课程中浸润家国情怀。

② 教学资源分 “使命篇”“哲学篇”“艺术篇”,提供11个课程拓展案例库,覆盖全部核心内容。

(2) 突出新工科特色。

① 进一步密切材料、器件、电路、系统之间的关系,强调理工融合,注重科学与技术并重。如在4.1.2节增加了CMOS器件的内容,强化与硅基CMOS集成芯片设计相关的内容。

② 进一步密切集成电路与分立元件电路的关系,删减与集成电路相关度较小的内容,如第6章删去了3例变压器耦合功率放大电路的习题。

③ 以Multisim 14为例,修编了附录A的内容,增加A.4节内容,介绍Multisim 14新增的仿真功能。

(3) 书中重要图示双色显示,关键部分加深底色,以提升读者阅读的舒适度。

(4) 新版以新形态教材出版,提供较为完整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思维导图、授课PPT、微课视频、课程拓展案例库等,此外,教材配有学习指导与习题详解,更加方便教学、利于自学。

书中标记为“※”的内容可供使用本教材的师生灵活选用。

本书由杨凌主编,杨凌编写第1~11章,阎石编写第12章,高晖编写附录A及附录B。

限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和指正。


作者2025年2月













第2版前言

本书是在总结第1版使用经验的基础上,密切跟踪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态势,并广泛听取多所院校用书师生的反馈意见,修编而成的。

除继续保持第1版的特点外,在修编时,遵循“突出集成、强调应用、利于教学”的修编原则。特别注重进一步处理好教材内容“经典与现代”、“理论与工程”、“内容多与学时少”以及“教与学”的关系,力求使第2版更具系统性、先进性、实用性和适用性。具体工作如下。

(1) 考虑MOS场效应器件在电子产品中已占统治地位,为适应电子技术的最新发展形势,新版教材在内容和习题中均加强了MOS场效应器件及电路的相关内容。

(2) 弱化与现代集成电路系统设计相关性较小的分立元件电路的有关内容,如将5.3节的内容标记为选讲内容。

(3) 进一步突出集成电路的应用,如在第9章中增加9.7节,介绍电子信息系统中常用的特殊放大器。

(4) 进一步突出经典电路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在大部分章节增加了应用实例,具体内容如下: 

※2.5PN结的应用实例——太阳能系统

※3.9BJT放大电路的应用实例

※4.2.4FET放大电路的应用实例——前置放大器

6.6.3集成功率放大电路的应用实例

※7.6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应用实例

※8.7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应用实例——25瓦四通道混频器/放大器

※9.8信号运算和处理电路的应用实例

9.8.1比较器的应用: 模数转换器

9.8.2数模转换器

9.8.3射频识别系统中的滤波器

9.8.4特殊放大器的应用——电动机控制系统

※10.2.3文氏桥振荡器的应用实例

※11.3.4三端集成稳压器的应用实例

(5) 在修编新版教材的同时,重新修编了教学辅导书《模拟电子线路学习指导与习题详解》(第2版),以利于读者配套自学。

书中标记为“※”的内容可供使用本教材的师生灵活选用。

本书由杨凌主编,杨凌编写第1~11章,阎石编写第12章,高晖编写附录A及附录B。

本书配有多媒体教学课件(PPT),免费提供给使用本书作为教材的院校。

本书的出版获得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教材建设专项经费资助,作者在此深表感谢。

限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和指正。


作者
2019年1月










第1版前言
“模拟电子线路”课程是电子信息类、电气类、自动化类等专业的基础平台课程,其内容庞杂、概念性强、分析方法多、重点和难点集中,是一门教与学都有困难的课程。如何编写一本比较符合读者认知规律、体系结构合理、内容取舍恰当、适宜于教学的教材是作者多年来的追求。

本书是作者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在编写时遵循“精选内容、优化体系,体现先进、引导创新,联系实际、突出应用”的编写原则,力图使本书内容更全面,体系更合理,方法更简洁,启发性、创新性和工程性更突出。

本书的主要特点有如下几点。

 内容选取兼顾“经典与现代”,保证基本内容的同时,引导先进技术。

虽然电子技术发展迅速,知识容量急速膨胀,但其核心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相对的经典性。本书在保证基础内容完整性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阐述了电子技术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半导体器件基本知识”、“分立元件电路理论”、“集成电路理论”、“负反馈”和“正反馈”理论等。同时,兼顾技术发展的先进性,如第12章简要介绍了模拟可编程器件及开发平台,使读者能领略现代模拟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态势,进一步拓宽读者的视野。

 知识顺序合理,内容过渡平滑。

在构建教材体系结构时,尊重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教材的主线是以半导体器件为基石,从分立走向集成,从经典跃向现代。章节安排上尽量避免内容的倒置,促进知识的正迁移,防止负迁移。

 语言形象精练、叙述深入浅出,具有启发性。

编写时充分利用图、表等形象化的语言,使问题的叙述更为精练。此外,在介绍与电路有关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时,注重突出电路结构的构思方法,以使读者从中获得启发,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

 注重突出电路设计方法,强调工程应用。

在阐述电路分析方法的同时,注重突出电路设计方法,增加了设计类例题及习题。在处理课程“三要素”——“器件”、“电路”和“应用”三者的关系时,遵循“管为路用”“分立为集成服务”“电路因应用而生”的原则,使器件与电路的结合更为紧密,分立和集成的关系更为密切,工程应用性更为突出。

 分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将重点和难点比较集中的知识点分散处理。例如,将“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单独设章,不仅分散了基本放大电路的分析难点,更为重要的是强调了频率失真和频率响应的概念,扩展了改善放大电路频率响应的思路和方法; 将“反馈理论”分章处理,不仅突出了“负反馈”对电路性能的影响(第8章),同时也强调了“正反馈”在信号产生方面的应用(第10章)。

 引入电路仿真软件,简化复杂电路分析。

附录A介绍了Multisim电路仿真软件,各章习题中均配有Multisim仿真题目,仿真习题的选取或具有研究性质,或在实际实验中难于实现,且尽量涵盖模拟电子线路的基本测试方法和仿真方法,使得复杂电路的分析方法更简洁。

书中标记为“※”的内容可供使用本教材的师生灵活选用。

本书由杨凌主编,杨凌编写第1~11章,阎石编写第12章,高晖编写附录A及附录B。

本书配有多媒体教学课件(PPT),并将免费提供给使用本书作为教材的院校。

本书的出版获得兰州大学教材建设基金资助,作者在此深表感谢。

限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和指正。


作者

201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