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这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
坚持立德树人,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深入挖掘提炼大数据技术等IT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要素,尝试在高等院校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相关专业开设专业思政教育课程,制定“大数据伦理与职业素养”课程的“课程思政”标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育人成效,实现共同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思政教育格局。
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已经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将提升社会劳动生产率,特别是在有效降低劳动成本、优化产品和服务、创造新市场和就业等方面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革命性的转变。
大数据在造福人类、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伦理与职业素养问题。相关专业学生在学习大数据知识与技术的同时,必须重视掌握大数据伦理知识。重视大数据的职业伦理教育,有助于防止大数据技术的滥用,提高从业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水准,确保数据和算法系统的安全可靠,使算法系统的可解释性成为未来引导设计的一个基本方向,使伦理准则成为大数据从业者的工作基础,从而提升职业人员的职业抱负和理想。
本书包括大数据社会背景、大数据思维变革、伦理与道德、大数据伦理规则、职业与职业素养、工匠精神与工程教育、数据科学职业与思维以及大数据安全与法律等内容,针对高等院校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及其相关专业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大数据伦理与职业素养”专业思政课程全新设计编写,具有丰富的知识性与应用特色。本书知识内容系统、全面,可以帮助读者扎实地打好大数据伦理与职业素养的知识基础。
每个学习单元都遵循下列要点:
(1) 安排精选的【导读案例】,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引发学习者的自我学习兴趣。
(2) 介绍基本观念或解释原理,让学习者能切实理解和掌握大数据伦理与职业素养的基本原理及相关知识。
(3) 组织浅显易懂的案例,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重视培养学习方法。
(4) 为学习者提供低认知负荷的自我评量题目,让学习者在自我成就中建构大数据伦理的基本观念与技术。
(5) 思维与实践并进,每章后面的【研究性学习】环节,建议教师在教学班中组织研究性学习小组,鼓励学生讨论与积极表达,努力让大数据伦理知识成为其驰骋职场的立身之本。
虽然已经进入电子时代,但仍然竭力倡导课前、课后看书,课中在书上做好笔记,最后完成课程学习总结。为各章设计的作业(4选1标准选择题)并不难,学生只要认真阅读课文,就能准确回答所有题目,附录中提供了作业参考答案。
本课程的“教学进度表”可作为教师授课参考和学生课程学习的概要。实际执行时,应按照教学大纲编排教学进度,确定本课程的实际教学进度。教学进度表
(20—20学年第学期)
课程号: 课程名称: 大数据伦理与职业素养学分: 1周学时: 2(单周)
总学时:  16 (其中理论学时: 16实践学时: )
主讲教师: 序号校历
周次章节(或实训、习题课等)
名称与内容学时教学方法课后作业布置1234567812345678910111213141516教师引言
第1章大数据社会背景2第2章大数据思维变革2第3章伦理与道德2第4章大数据伦理规则2第5章职业与职业素养2第6章工匠精神与工程教育2第7章数据科学职业与思维2第8章大数据安全与法律2导读案例
课文作业
研究性学习课程学习总结填表人(签字):  日期:
系(教研室)主任(签字): 日期:本课程的教学评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即
(1) 每章课前的【导读案例】学习评价(8项);
(2) 结合每章的课后作业(4选1标准选择题,8项);
(3) 结合每章课文的【研究性学习】小组活动评价(7项);
(4) 第8章的【课程学习与实训总结】(大作业,1项);
(5) 结合平时考勤;
(6) 任课教师认为必要的其他考核方法。
本书特色鲜明,易读易学,既适合高校学生学习,也适合对大数据技术相关领域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参考。
与本书配套的PPT课件等学习资源,读者可从清华大学出版社网站本书页面下载,欢迎与作者交流,并索取为本书教学配套的相关资料。
本书的编写得到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温州商学院、浙大城市学院、嘉兴技师学院、杭州汇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多所院校、企业的支持,刘彩玲、李婵、王文等参与了本书的部分编写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周苏
2022年初春于温润之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