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前言

本书在《电路分析基础》(吴安岚、王巧兰等编写,2018年出版)的基础上,经过补充、修改而成。

本书第1版近年来得到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采纳,受到一些好评,订购量颇丰,编者感谢大家的肯定与支持。

本书为高等教育应用型本科电气类及电子类专业的师生编写。本书编排讲究逐步深入的递进关系,联系实际,重点内容用粗体字醒目排版,易于理解掌握,易于自学阅读,适用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2021年,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的“电路分析A”课程被认定为省级一流线上线下混合式本科课程,给予了我们鼓励,我们将继续完善“电路分析”课程的建设,为使用本书的师生服务。

第2版在第1版基础上增加了“第8章二端口网络”,适用面得到扩展。更重要的是,本书向立体化架构迈进,增加了教学视频,并为每次课编写了“检测题集”,使师生利用移动通信设备实施课堂互动创造了条件,也方便了学生自学、预习与复习。

本次改版工作有福州大学至诚学院俞珊老师、集美大学诚毅学院洪改艳老师参加,两位老师提出改进意见,编辑“检测题集”,补充教学课件,参与编写第8章内容,录制第8章教学视频,壮大了编者队伍。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若有错误在所难免,恳请指正。


编者2022年8月


本书配套资源及资源获取方式




课后练习答案




教学计划






教学课件



教学大纲









第1版前言

为使学生能提前接触工程应用实际,尽早参加各类“创新创业”训练,不少院校的电气、电子类专业将“电路分析”课程提前到第二甚至第一学期讲授,后续所有专业课程均得以提前,使学生在学校有更多时间参与实习、实训、设计和竞赛。“电路分析”课程与“高等数学”课程同步开设,已是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电气、电子类”专业的教学现实,原先的“电路”教材已不适应这种变化。

本教材编写思路: 精选内容,突出重点,适应较少理论授课计划; 加大理论联系实际力度,将应用案例渗透进章节之中; 与电子技术、电力技术密切关联,充分体现了为后续专业课程奠定基础的功能; 重视例题的引导作用,给予学生足够的模仿样本,降低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的难度,丰富练习与习题; 适应“翻转课堂”等新型授课方法的实施,易于自学阅读,便于学生自测自检。

本教材编写原则: 从简定理推导过程,述明概念来龙去脉,强化计算训练,增加例题、习题难度档次,逐步深入递进,醒目印刷记忆要点以利复习。配套文件有课后练习及习题答案、PPT课件、教学计划参考。后续还计划开发网络在线课程。

本教材由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教师编写,是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电路基础课程应用型教材的研究与建设(立项批准号FJJKCG16327)”的成果。主干内容由吴安岚执笔编写,王巧兰补充,张文生修改。教学课件由王巧兰、吴安岚制作。参加本教材编写的还有周朝霞、陈晓凌、邱义、郑伟。全书由吴安岚、张文生统稿,厦门大学林育兹教授审稿。

编写过程中受到厦门大学林育兹教授指导,在此表示感谢。

本教材经校内两轮试用,效果良好。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教材中的错误在所难免,恳请指正。


编者2018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