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的知识,必须科学安排计算机网络实训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处理好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基本理论的同时,能够通过严格的实践训练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构建和应用方式。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设备和网络操作系统都已大量更新换代,网络仿真实验软件平台已经成为学习和实践网络设计和构建的重要手段。为顺应这一趋势,编者总结多年来的计算机网络教学经验,结合教学要求和实际应用两方面的需要,编写了这本计算机网络实训教材。
  本书将网络构建过程中的常见问题精心组织成学生可以操作练习的实验,并在阐述清楚基本实验原理的基础上,使用流行的网络仿真实验软件模拟和验证实验过程。本书由编者精心设计的43个实验和两个附录组成,主要包括网线的制作和应用、交换机的配置和应用、路由器的配置和应用、网络设备的安全配置和应用、DNS服务器的配置和应用、Web服务器的配置和应用、FTP服务器的配置和应用、DHCP服务器的配置和应用、网络应用系统的安全配置和管理等内容,同时附录部分提供了常见的网络测试命令的使用方法,以及配套的网络仿真实验平台Packet Tracer软件的入门教程。
  本书内容在理论上与计算机网络通用教材有机匹配,每个实验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实验软件平台都能在互联网上获得,实验在绝大部分学校都有条件完成;大部分实验实践性很强,能够在实际网络建设工作中直接参考使用。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编者重点强调了以下几点。
  (1) 与主讲教材有机结合,内容相互联系,并各有侧重。考虑高等学校计算机网络教材的特殊要求,在内容选择上,主讲教材主要偏重对基本原理、概念、协议、标准等内容的介绍,教授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而实训教材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操作,在掌握应用技能的同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 考虑实验课程的要求,在内容安排上采用了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和要求、实验设备、实验拓扑、实验步骤、结果验证的组织形式。
  (3) 一个实验重点解决一个问题,既便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又便于各个学校根据具体的实验环境来选择。
  (4) 在实验平台的选择上,考虑目前业界和国内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在路由器和交换机方面选择了操作命令和方法绝大部分与锐捷(RG)公司网络设备相同的Packet Tracer软件,在服务器操作系统方面选择了广泛使用的Windows Server 2016,并基于VMWare软件搭建仿真平台,所以本书的适用性更强。
  (5) 在编写本书时,编者参阅了大量的相关书籍,发现许多同类书籍存在一个共同的缺点: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为解决这一问题,本书采用了“小实验”的内容安排方式,将复杂的问题分块解决。对每个实验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讲解:要解决什么问题; 需要什么实验环境; 如何操作; 如何排除可能出现的故障; 如何对实验结果进行测试。通过这样的安排,不但结构清晰,而且符合实验教学的要求。
  (6) 为了加强不同实验之间的相互联系,本书进行了较为规范的实验设计。例如,所有实验的拓扑结构尽可能相同或相似,使用了统一的域名wldhj.com,后一个实验可以建立在前一个实验的基础上。
  (7) 编者认为,实训课程应该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通过实验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二是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目前,许多实训教材多注重前者,而忽视了后者。为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能够直接应用到真实的网络环境中,在内容的选择和实验的设计等方面,本书力求将真实的基本案例拿到实验室中让学生掌握。
  (8) 编者对每个实验在实验室中亲自进行了测试,以保证实验内容的正确性。
为便于教学,本书提供丰富的配套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课件、电子教案、程序源码、教学进度表、相关实验的Packet Tracer仿真文件和微课视频。


资源下载提示
课件等资源: 扫描封底的“课件下载”二维码,在公众号“书圈”下载。
素材(源码)等资源: 扫描目录上方的二维码下载。
视频等资源: 扫描封底的文泉云盘防盗码,再扫描书中相应章节中的二维码,可以在线学习。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编者家人及很多同事的帮助,其中,王群教授和陶慎亮老师负责了全书的校审工作,陈律铭老师和袁烽峻同学完成了交换机、路由器部分相关实验的验证和测试,以及文字校对工作,借此机会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殷切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2022年1月于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