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前言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第4版)已经出版并使用8年,本书是在第4版基础上修订而成。在修订过程中,本着循序渐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材内容以严谨、适量、实用为度,注重理论知识的运用,将每个知识点与实例结合,并为每个实例进行了编号以便教学。 本书在系统分析部分仍保留第4版的大部分内容,补充了应用较为广泛的用户故事作为敏捷开发Scrum过程中的需求描述方法。考虑到“大数据+智能”时代对数字化转型的需要,结合信息系统工程领域的成熟技术方案和最新进展,对信息系统设计部分的内容进行了较大篇幅的重编和优化,力图与企业界的工程实践对接,让理论内容在指导实践时更顺畅。 系统设计部分的重点修订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将面向过程、面向对象和面向服务等软件设计方法(纯理论知识)提取出来,归入第9章系统设计概述中。这主要是因为面向过程的设计方法在现代信息系统开发中已经很难独立使用,其中最重要的模型——模块结构图与实际代码的物理对照关系越来越模糊,模块结构图逐渐退化为一种逻辑模型,而模块封装思想在面向对象的设计(类的方法)和系统接口设计中已有体现。从实用角度来看,系统设计以具体的设计任务和内容为主,方法论作为基础理论不应作为设计的主体内容。二是将系统应用架构设计独立成章,这是因为架构作为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越来越重要,内容的独立性也较强,适合独立教学。三是后续章节不再采用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而是基于常用的多层架构模式划分为接口层设计、业务逻辑层设计和数据层设计的思路,便于加深对架构的理解,更具条理性和实践操作性。 本书增加“第17章数据驱动型系统的建设”。随着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的成熟,各行各业的数字化建设迫切需要转型,越来越多的业务应用系统开始向新一代数据驱动型的智能信息系统发展。数据智能系统是以数据分析和客户洞察作为引擎,利用大数据、影图识别、声音识别合成、自然语言理解等人工智能技术,挖掘数据价值,利用数据赋能业务和决策。数据驱动型系统的建设有鲜明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相结合的特色,本书概要性地总结了相关概念、技术和开发方法,并以两个实例进行说明,希望在读者开发同类项目时能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本书增加“附录A非功能性需求与架构设计”,使整个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知识体系趋于完备。删除第4版的“第14章信息系统工程新进展”,原书云计算的内容经过缩减融入“第15章系统实施”的云端部署中。 全书共17章,4个附录。崔国玺负责编写第10章、第13章和附录A,李楠负责编写第15~17章的大部分章节,邝孔武负责编写第1~3章,王晓敏负责编写本书其余部分并完成统稿工作。宋燕林、赵晓永为本书的编写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林艳同学提供了实践项目案例文档,在此对他们的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许多院校采用本书作为教材,多名一线教师与我们沟通交流,同行们的信任和鼓励让我们感到高兴,更感到压力和责任倍增。对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能得到专家和读者更多的批评指正。 清华大学出版社编辑刘向威博士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并从专业的角度给出了高品质的修改意见,借此机会,一并表示我们诚挚的谢意。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再版内容虽有所改进,但书中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广大同行和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21年3月 第4版前言 这一版对全书框架做了较大调整,章节通过增减后由原来13章改为14章,不仅如此,本版对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章节进行了彻底整合,调整后的章节次序与信息系统开发生命周期更加吻合。 重大修改有以下几处: 第一,对第1章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增加了对系统工程方法的介绍,将原来第13章中的软系统方法论引入到本章,与传统系统工程方法进行了比较。此外,还对我国学者提出的具有东方特色的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作了简要介绍。 第二,删去了第2章管理系统。这是考虑到很多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都开设了管理学原理、企业经营管理模拟系统等前修课程,已具备相关基础知识。 第三,从信息系统生命周期和开发技术两条线出发,重新梳理了第4章关于开发方法的介绍,前者包含瀑布方法、原型方法、迭代方法和螺旋方法等,后者则有结构化方法、面向对象方法和面向服务方法等。 第四,第5章系统规划中增加了对关键成功因素法和价值链分析法的介绍,这两种方法在实际信息系统和IT规划中较为常用。同时也缩减了理论篇幅,增加了规划工作的实用步骤列表。 第五,第3版第6~9章分别讲述了结构化系统分析、设计和面向对象系统分析、设计,事实上,部分任务和工作内容在这两种方法中是有重叠的,比如数据需求分析、输入输出设计、界面设计等,如何能做到既不重复又能自成体系,原来的章节设计很难兼顾。虽然现代信息系统多数采用面向对象方法开发,但这不表明结构化方法就是落伍的,结构化思想和逐层分解的方法与面向对象方法、面向服务方法并不冲突,其理念在系统开发中仍然适用,甚至是永不过时。为了更好地与信息系统生命周期5个阶段相对应,在改版时结合实际项目开发过程,将分析阶段整理为概述、流程建模、用例建模、领域对象建模等4章,设计阶段整理为概述、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等3章。这是全书变化最大的部分,也是本书的核心内容。重新整理后的章节经过实际教学验证,发现在讲授时更加流畅,同时将不同开发方法进行了有效融合,比原来将两种方法完全割裂的生硬做法更为科学合理。 第六,重新编写了信息系统工程新进展这一章,对云计算的概念和技术等进行了简要介绍,并使用了一个案例来说明云计算在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应用。 在这一版的编写过程中,崔国玺老师承担了第5章的编写工作,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孙志恒、孙若莹和宋燕林老师也对本书编写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但限于时间,这些建议在本版中未能全部实现。 因编者水平有限,部分想法还值得商讨,书中定存在错误和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3年6月 第3版前言 这一版增大了介绍面向对象方法的篇幅,正文中用两章的篇幅讨论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与设计,并增加了两个附录,介绍UML2.0图形符号和建模工具Rose,对第3,4,12章的内容进行了调整,补充了信息系统建模、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内容。前11章涵盖了信息系统的基础概念和基本开发方法,是本课程的核心内容。第12章介绍信息系统工程的某些进展,包括BPR、软系统方法和开发工具,可作为选修内容。 编者 2006年2月 第2版前言 这一版的重大修改有两处: 第一,删去了决策支持系统一章。这主要是考虑到许多院校都开设了“决策支持系统”课程; 第二,充实了介绍软系统方法、面向对象方法的内容。第10章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由王晓敏编写,第11章原型法和软系统方法由邝孔武编写。通过这两章的学习,读者可以了解这些新方法,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许多院校采用本书作为教材。我们为此感到高兴,更感到不安,担心由于我们学识浅陋而误导了读者。令人欣慰的是,大连理工大学党延忠教授、南京邮电学院郑会颂教授等许多同仁对本书第1版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和批评。对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能得到专家和读者更多的批评指正。 编者 2002年8月 第1版前言 顾名思义,本书讨论信息系统的开发技术。的确,信息系统开发和维护技术是本书的主要内容。但是,随着信息系统概念及应用的发展,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使人们认识到,信息系统建设过程是复杂的社会过程。系统观点是系统建设的重要思想武器,管理知识的运用甚至比技术起着更重要的作用。本书多处强调了这些观点,相信读者一定会注意到这一点。本书前3章介绍系统思想、管理和信息系统的一些基本知识,但限于篇幅和编者水平,感到言不尽意。而对于开设了“信息系统导论”一类课程的专业,这部分内容可以不讲或少讲。 本书第4章至第9章讨论信息系统建设。这部分是按照结构化思想展开的。第4章是系统建设概论,第5章介绍总体规划,后面各章分别介绍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维护各阶段的任务、技术、工具。在实际教学中,讲完第9章之后再讲第5章,效果可能更好。一方面,系统总体规划的内容更抽象一些,学生通过其他章节的学习,并结合课程设计具体实施一个小系统之后,会对系统规划有更深入的理解。另一方面,这样做也有助于课程设计的进行。课程设计一般与课堂讲授穿插进行,讲授系统分析之后布置课题,学生按小组完成课题系统分析及以后各阶段的工作。系统实施要占用较多的课外时间,在此期间完成总体规划及其余章节的课堂讲授。这样安排,课程设计的时间跨度长一些,效果更好。 实践性强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根据我们的体会和兄弟院校的经验,课程设计是本课程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课程设计的课题不宜太大,又要“五脏俱全”,称得上是一个系统,最好能有用户配合,使学生真正体会系统分析的滋味。本书附录中提出了一些实施建议和课题,供参考。 本书第2章、第8章和第12章“面向对象方法”一节及附录由王晓敏编写。邝孔武编写其余各章,并负责总体修改和统稿。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学生沈志芳、宋扬、徐志远等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特别是北京理工大学的龚元明教授、樊孝忠教授仔细审阅了本书的全稿,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建议,清华大学出版社编辑柳萍女士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借此机会,一并表示我们诚挚的谢意。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有错误和不妥之处,某些论点尚待切磋,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1998年6月